如果我认同股价是操纵在众多基金经理的手中,(基本上,我是认同的),我认为,有一点永远不会改变,就是股市永远是不可测的。
其实,在阅读林区的许多著作时,就看到他认为,股价是操纵在基金的手上的。
那时,我就开始思考,如果自己认真投资,应该怎么做。
简单的选择,应该是
1。随波逐流 -- 只买基金看好的股只
2。反向操作 -- 只买没有基金大量买进的股
我认为1,不实际,不适合散户操作,或者不是我可以运用的法则。首先,我不是知道内幕的人。我所从事的行业,根本和基金无关,更加没有能力解读基金的走 向,因为我不会任何的图表。如果我只买基金买入的股,肯定是后之后觉,最怕是基金离场时,我还不知道。这样,我的投资,根本不会有高回报的可能。
选择2,看起来很理想。可是怎么知道基金过后会买进什么股。我不是认为,股市是不可测的吗? 那么怎么可以预测基金会在将来买入什么公司呢?而且没有基金看好的股,永远是市场不欢迎的股 (应该是一样的评价)。
我就是这样,曾经陷入两难的思考困境里。
过后,在阅读许多评论巴菲特投资法的书籍,我看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对我而言)。
许多评论巴菲特的作者,都是认同巴菲特所说的,股市是不可以预测的。既然如此,股价可以在短期里,脱离基本面上落,投资者应该怎么办呢?
巴菲特老早有了答案。他认为股价是市场先生给与的价格,市场先生非常情绪化,所以永远不知道它会出什么价格。但是,有一个数值却是固定的,那就是价值。一 家企业值得多少钱,不会每天不一样的。所以,巴菲特和Graham学派的投资者,就根据每家企业的价值,来衡量到底值不值得投资。那就是以“以40sen 购买价值$1的资产”的概念。
你买入股票后,股价可以每天不一样。可是你持有那家企业的价值,却是每天一样的,至少短期内,会是一样的。如果它的生意做得好,它的价值也会持续的提升。
问题是,市场先生不会在短期内,给与你的企业相值的价格。
应该更正确的补充,市场在长期里(到底有多长?),也未必会给与和价值相等的价格。因为,价格操纵在众多基金的决定中。
不过,由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对我有所启发,我开始这么看事情了。
我会为之前的2个选择,作出一些比喻。也许这些比喻不正确,但是它们 反映了我的想法。在此申明,不管哪个选择,前提是这是一家好公司,而不是烂公司。
选择一,看到基金买入过后,才投资,是随波逐流。希望借助基金的财力,使自己的股价水涨船高。这就好像在岸边看潮。看到海浪开始涨了,自己跳进水里。假如 海水涨了一公尺,自己进入水后,就等待水涨上5公尺,或10公尺。几时要离开呢?你们应该听听老散的名言:止亏不止赚。海浪上涨时,不要离开。当海浪开始 下降时,就要蜂拥逃命。长期有纪律的操作,应该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回报。不过,我的问题,还是前面的问题。
选择二,在没有海浪上涨时,看清楚海底有什么。确定海底有一些你感到有兴趣的东西(例如股息,现金,地库,生意模式等)。即使是选择一,这些东西还是要有 的。不过选择一的重点是海浪(股价)的高度。所以在选择二里,即使没有海浪来,你还是有东西可以获得。我喜欢股息和现金。接下来,也是在等海浪来。问题 是,不知道它会不会来。如果你的投资,是一家会增长的企业,海底的泥土(价值),就会不断提升,水(价格),就会变得更浅。那么,海底的东西,就更容易被 看到和吸引人。不过,你依然是不会知道海浪会不会来。你可以做的,就是等!
坦白说,我的选择是:选择二。不过,我实在不能确定海浪会不会来。我能做的,就是捡取海底的资产。每年都在做一样的事情。
不过,我发现了一件事。如果没有任何天灾改变海底的陆地状况(比喻生意模式),我是不会亏钱的,因为海水没有理由可以低过陆地,如果我买入的水位已经够低了。
选择一,如果我进入水的时候是一公尺,我还是很担心水位会退潮,退到50公分。
由于认定了不亏钱的重要性,我喜欢买进没有许多基金买入的股,或是流通量非常低的股。因为我知道,即使海浪不来,我还是不会亏钱的。最坏的情形是海床(生 意模式)改变了。我就要离开了,不管离开时的水位(价位)在哪里。依照逻辑推论,之前没有大涨的浪潮,我离开时,还是可以保持不亏损的。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比较倾向于林区的投资方式。分散投资,买入小型股。
Mesdaq,其实是杜绝基金投资的板。它的股本,限制了许多基金的参与权。
其实,只要买入有价值的公司,当公司转入主板,浪潮一定会出现的。因为规则不同了。
那时要不要卖出离开,就要看海底和水位的比例。如果海底泥土的累积比水位累积的速度更快,当然可以继续持有。
不管选择如何,考察公司和生意模式,都是必要的条件。不然你就会发现,你总是遇上大退潮。而且海底等待你的,都是直达地狱的深渊!
2011年12月17日星期六
价值投资的赚钱方法
如果我认同股价是操纵在众多基金经理的手中,(基本上,我是认同的),我认为,有一点永远不会改变,就是股市永远是不可测的。
其实,在阅读林区的许多著作时,就看到他认为,股价是操纵在基金的手上的。
那时,我就开始思考,如果自己认真投资,应该怎么做。
简单的选择,应该是
1。随波逐流 -- 只买基金看好的股只
2。反向操作 -- 只买没有基金大量买进的股
我认为1,不实际,不适合散户操作,或者不是我可以运用的法则。首先,我不是知道内幕的人。我所从事的行业,根本和基金无关,更加没有能力解读基金的走 向,因为我不会任何的图表。如果我只买基金买入的股,肯定是后之后觉,最怕是基金离场时,我还不知道。这样,我的投资,根本不会有高回报的可能。
选择2,看起来很理想。可是怎么知道基金过后会买进什么股。我不是认为,股市是不可测的吗? 那么怎么可以预测基金会在将来买入什么公司呢?而且没有基金看好的股,永远是市场不欢迎的股 (应该是一样的评价)。
我就是这样,曾经陷入两难的思考困境里。
过后,在阅读许多评论巴菲特投资法的书籍,我看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对我而言)。
许多评论巴菲特的作者,都是认同巴菲特所说的,股市是不可以预测的。既然如此,股价可以在短期里,脱离基本面上落,投资者应该怎么办呢?
巴菲特老早有了答案。他认为股价是市场先生给与的价格,市场先生非常情绪化,所以永远不知道它会出什么价格。但是,有一个数值却是固定的,那就是价值。一 家企业值得多少钱,不会每天不一样的。所以,巴菲特和Graham学派的投资者,就根据每家企业的价值,来衡量到底值不值得投资。那就是以“以40sen 购买价值$1的资产”的概念。
你买入股票后,股价可以每天不一样。可是你持有那家企业的价值,却是每天一样的,至少短期内,会是一样的。如果它的生意做得好,它的价值也会持续的提升。
问题是,市场先生不会在短期内,给与你的企业相值的价格。
应该更正确的补充,市场在长期里(到底有多长?),也未必会给与和价值相等的价格。因为,价格操纵在众多基金的决定中。
不过,由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对我有所启发,我开始这么看事情了。
我会为之前的2个选择,作出一些比喻。也许这些比喻不正确,但是它们 反映了我的想法。在此申明,不管哪个选择,前提是这是一家好公司,而不是烂公司。
选择一,看到基金买入过后,才投资,是随波逐流。希望借助基金的财力,使自己的股价水涨船高。这就好像在岸边看潮。看到海浪开始涨了,自己跳进水里。假如 海水涨了一公尺,自己进入水后,就等待水涨上5公尺,或10公尺。几时要离开呢?你们应该听听老散的名言:止亏不止赚。海浪上涨时,不要离开。当海浪开始 下降时,就要蜂拥逃命。长期有纪律的操作,应该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回报。不过,我的问题,还是前面的问题。
选择二,在没有海浪上涨时,看清楚海底有什么。确定海底有一些你感到有兴趣的东西(例如股息,现金,地库,生意模式等)。即使是选择一,这些东西还是要有 的。不过选择一的重点是海浪(股价)的高度。所以在选择二里,即使没有海浪来,你还是有东西可以获得。我喜欢股息和现金。接下来,也是在等海浪来。问题 是,不知道它会不会来。如果你的投资,是一家会增长的企业,海底的泥土(价值),就会不断提升,水(价格),就会变得更浅。那么,海底的东西,就更容易被 看到和吸引人。不过,你依然是不会知道海浪会不会来。你可以做的,就是等!
坦白说,我的选择是:选择二。不过,我实在不能确定海浪会不会来。我能做的,就是捡取海底的资产。每年都在做一样的事情。
不过,我发现了一件事。如果没有任何天灾改变海底的陆地状况(比喻生意模式),我是不会亏钱的,因为海水没有理由可以低过陆地,如果我买入的水位已经够低了。
选择一,如果我进入水的时候是一公尺,我还是很担心水位会退潮,退到50公分。
由于认定了不亏钱的重要性,我喜欢买进没有许多基金买入的股,或是流通量非常低的股。因为我知道,即使海浪不来,我还是不会亏钱的。最坏的情形是海床(生 意模式)改变了。我就要离开了,不管离开时的水位(价位)在哪里。依照逻辑推论,之前没有大涨的浪潮,我离开时,还是可以保持不亏损的。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比较倾向于林区的投资方式。分散投资,买入小型股。
Mesdaq,其实是杜绝基金投资的板。它的股本,限制了许多基金的参与权。
其实,只要买入有价值的公司,当公司转入主板,浪潮一定会出现的。因为规则不同了。
那时要不要卖出离开,就要看海底和水位的比例。如果海底泥土的累积比水位累积的速度更快,当然可以继续持有。
不管选择如何,考察公司和生意模式,都是必要的条件。不然你就会发现,你总是遇上大退潮。而且海底等待你的,都是直达地狱的深渊!
其实,在阅读林区的许多著作时,就看到他认为,股价是操纵在基金的手上的。
那时,我就开始思考,如果自己认真投资,应该怎么做。
简单的选择,应该是
1。随波逐流 -- 只买基金看好的股只
2。反向操作 -- 只买没有基金大量买进的股
我认为1,不实际,不适合散户操作,或者不是我可以运用的法则。首先,我不是知道内幕的人。我所从事的行业,根本和基金无关,更加没有能力解读基金的走 向,因为我不会任何的图表。如果我只买基金买入的股,肯定是后之后觉,最怕是基金离场时,我还不知道。这样,我的投资,根本不会有高回报的可能。
选择2,看起来很理想。可是怎么知道基金过后会买进什么股。我不是认为,股市是不可测的吗? 那么怎么可以预测基金会在将来买入什么公司呢?而且没有基金看好的股,永远是市场不欢迎的股 (应该是一样的评价)。
我就是这样,曾经陷入两难的思考困境里。
过后,在阅读许多评论巴菲特投资法的书籍,我看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对我而言)。
许多评论巴菲特的作者,都是认同巴菲特所说的,股市是不可以预测的。既然如此,股价可以在短期里,脱离基本面上落,投资者应该怎么办呢?
巴菲特老早有了答案。他认为股价是市场先生给与的价格,市场先生非常情绪化,所以永远不知道它会出什么价格。但是,有一个数值却是固定的,那就是价值。一 家企业值得多少钱,不会每天不一样的。所以,巴菲特和Graham学派的投资者,就根据每家企业的价值,来衡量到底值不值得投资。那就是以“以40sen 购买价值$1的资产”的概念。
你买入股票后,股价可以每天不一样。可是你持有那家企业的价值,却是每天一样的,至少短期内,会是一样的。如果它的生意做得好,它的价值也会持续的提升。
问题是,市场先生不会在短期内,给与你的企业相值的价格。
应该更正确的补充,市场在长期里(到底有多长?),也未必会给与和价值相等的价格。因为,价格操纵在众多基金的决定中。
不过,由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对我有所启发,我开始这么看事情了。
我会为之前的2个选择,作出一些比喻。也许这些比喻不正确,但是它们 反映了我的想法。在此申明,不管哪个选择,前提是这是一家好公司,而不是烂公司。
选择一,看到基金买入过后,才投资,是随波逐流。希望借助基金的财力,使自己的股价水涨船高。这就好像在岸边看潮。看到海浪开始涨了,自己跳进水里。假如 海水涨了一公尺,自己进入水后,就等待水涨上5公尺,或10公尺。几时要离开呢?你们应该听听老散的名言:止亏不止赚。海浪上涨时,不要离开。当海浪开始 下降时,就要蜂拥逃命。长期有纪律的操作,应该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回报。不过,我的问题,还是前面的问题。
选择二,在没有海浪上涨时,看清楚海底有什么。确定海底有一些你感到有兴趣的东西(例如股息,现金,地库,生意模式等)。即使是选择一,这些东西还是要有 的。不过选择一的重点是海浪(股价)的高度。所以在选择二里,即使没有海浪来,你还是有东西可以获得。我喜欢股息和现金。接下来,也是在等海浪来。问题 是,不知道它会不会来。如果你的投资,是一家会增长的企业,海底的泥土(价值),就会不断提升,水(价格),就会变得更浅。那么,海底的东西,就更容易被 看到和吸引人。不过,你依然是不会知道海浪会不会来。你可以做的,就是等!
坦白说,我的选择是:选择二。不过,我实在不能确定海浪会不会来。我能做的,就是捡取海底的资产。每年都在做一样的事情。
不过,我发现了一件事。如果没有任何天灾改变海底的陆地状况(比喻生意模式),我是不会亏钱的,因为海水没有理由可以低过陆地,如果我买入的水位已经够低了。
选择一,如果我进入水的时候是一公尺,我还是很担心水位会退潮,退到50公分。
由于认定了不亏钱的重要性,我喜欢买进没有许多基金买入的股,或是流通量非常低的股。因为我知道,即使海浪不来,我还是不会亏钱的。最坏的情形是海床(生 意模式)改变了。我就要离开了,不管离开时的水位(价位)在哪里。依照逻辑推论,之前没有大涨的浪潮,我离开时,还是可以保持不亏损的。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比较倾向于林区的投资方式。分散投资,买入小型股。
Mesdaq,其实是杜绝基金投资的板。它的股本,限制了许多基金的参与权。
其实,只要买入有价值的公司,当公司转入主板,浪潮一定会出现的。因为规则不同了。
那时要不要卖出离开,就要看海底和水位的比例。如果海底泥土的累积比水位累积的速度更快,当然可以继续持有。
不管选择如何,考察公司和生意模式,都是必要的条件。不然你就会发现,你总是遇上大退潮。而且海底等待你的,都是直达地狱的深渊!
进阶的投资
网友阅读之前,请详细的先读以下的声明:
我写的这篇文章,是非常主观,和完全出自于我自己的观点。里面的内容,是写给进阶投资者看的。我不建议初学者去研究以下的观点,担心初学者会因此而误用了一些内容。
有写这篇文章的这个念头,源自于我看到许多价值投资者有许多不一样的投资抉择。我也曾经思考了一段日子。其中的一些方法,过去的一年来,我甚至用自己的投资组合尝试。直到最近的一些领悟和突破,开始看到了其中的一些差异。
价值投资者,当然都主张买便宜货,以低过价值的价格投资一家公司。吊诡的是,许多自称价值投资的人,长时期的组合回报是和大市相同或负回报。我自己也遇上如此的情形,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尝试抽丝剥茧的去思考这些问题。
由于我的投资认识有限,依然会以Benjamin Graham,巴菲特和Peter Lynch 的一些做法,作为解说的例子。
我在妈妈的投资组合,奉行的是Benjamin Graham 的方法。就是寻找巨大的安全空间来投资。公司的成长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这些公司的有形资产,例如, 净现金,地库,存货,被低估的投资等。有形资产的分析,的确适合初学者。因为所有的资产都是有形的。有形资产,是可以从财务报告上看到的。例如现金,我们就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上看见了。我的这个组合,甚至有一些买价是低于每股净现金的。只要公司没有出现大额亏损的状况,即使盈利维持不变,股价下跌的机会是很小的。唯一要等待的,就是市场几时给它一个合理的报价。由于市场先生是不可以捉摸的,所以,Graham 提醒了投资者必须奉行2个条规:一、不要集中投资。二、只可以持有2-3年。理由就是这些公司的股价会被低估,通常是不受金融圈的欢迎,生意前景也不被看好的。如果长期持有10年以上,也许公司会开始亏损、甚至倒闭。即使清算了合理价,计算时间成本后,投资者可能也没有得到高于市场的回报。所以这个方式的投资,必须分散和有期限的持有。
我自己的投资组合,倾向于林奇的选择。就是要注意公司的成长。根据林奇的经验,公司的股价可以翻数倍,通常是因为连续几年高速成长造成的。只要买价便宜,未来的3-5年,公司业务可以高速成长,市场一定会调整这些公司的股价。不过,林奇也有为这些投资,设下一些条件。他倾向于分散投资,投资的公司的净现金流必须强劲,很少或没有债务,资本开销很低,以及派发高额股息。他认为拥有这些条件的公司,市场通常会给与比较高比例的股价。林奇是基金经理人,所以时常跟进公司业务的发展,以便了解公司的业务前景。这点,明显的和Graham 不一样。
巴菲特是Graham的学生。所以,早期也根据Graham 的烟屁股投资法,回报率也很不错。可是后期,巴菲特却改善了一些原则,买进了拥有庞大无形资产的股票。例如: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McD,银行,美国运通等。无形资产的计算,和有形资产迥然不同。无形资产可以概括一切财务报表看不到的事情,例如:品牌、通路、管理层的诚信和效率、议价能力、护城河、市场赋予的垄断和专利权等等。巴菲特把它们统称为持久竞争力。和Graham 的最大分歧,就是巴菲特不注重NTA (因为NTA代表有形资产),而且他集中投资,并且长期持有。巴菲特认为,好的投资,就是靠品牌垄断市场的投资,而且每年无需投入庞大的资本开销来和同业竞争。这些公司,如果买到了便宜,巴菲特是打算永远不卖的。无形资产的估值,真正问题在于确定性。由于NTA 不是标准,要给与无形资产或一家公司的赚钱能力的计算,是很难确认的。如果没有掌握一些分析行业模式的能力,是不容易确认这些公司赚钱能力的价值。分析无形资产的估值,巴菲特采用折扣现金流的计算模式。无论如何,无形资产的难处,就是有太多变化因子影响估值。这就是许多投资者无法学习巴菲特的地方。如果自己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确认公司的赚钱能力,贸贸然的大量集中投资,风险自然是不言而喻。
说到这里,有点远离了我要探讨的事情。不管投资者如何投资,那么要如何确保自己的市价会长期高于市场呢?
根据我的观察,我察觉了一些微妙的差异。
许多价值投资者过于主观和固执。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公司,就罔顾了其在市场的价值。企业的价值和市场的价值(市值)是不一样的2回事。就是因为市值未必反映企业的价值,价值投资者才有机会找到价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我要探讨的是,有时价值投资者认为市场应该给与的合理价值,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市场根本不会调整某些公司的价格,即使你个人坚持它被低估了。
通常,市场会根据PE 或 NTA 来给一家公司估值。例如,过去一年来,我们看到了市场调整了手套股的PE。以前是25倍,现在是10倍左右。你认为它被低估了吗?如果你继续持有,市场不肯提高手套股的PE,到最后投资者希望得到的回报,将会是零。因为手套股的股息很低,股价不增长,就不会为投资者带来任何回报了。不管大家如何计算公司的价值,市场会在长期根据这些价值,给与一家公司特定的报价。
为了容易探讨,大家可以先参考以下的例子:
举个例子:
A 公司的内在价值是RM1。市场先生长期给于RM1 的估值。如果内在价值成长到了RM2,短期内,市场先生可以错误的报价,长期后(3到5年),市场先生一定会把它的市价调整为RM2。
B公司的内在价值是RM1。市场先生长期给于RM0.80 的价格。如果内在价值成长到了RM2,长期后,市场先生也只会把B公司调整为RM1.60 (20%)的折价。如果B 公司一直维持内在价值RM1,即使长期,股价也是RM0.80。 B公司不会和A公司有同样幅度的股价增长。
C公司的内在价值是RM1。长期来,市场先生一样给与RM1 的价格。可是突然间,公司的盈利前景出现状况,不被看好,市场先生就给了RM0.50的报价。如果这起突发事件可以被肯定,在长期不会影响公司的内在价值,那么不用多久,这家公司的股票就会涨至少50%,回到RM1左右。而且由于公司的业绩波动幅度大,市场还可能会给以错误的估值,短期内股价甚至会高于RM1。
如果你投资了B 公司,却期待会有和A 公司一样的回报,注定最后要失望了。最担心的一种情况是,投资者认为Z公司的内在价值是RM1 ,市场应该给与RM1 的价格。可是市场长期给与的报价是RM0.50 。如果投资者在RM0.80 买进,还是要长期忍受RM0.30 的亏损。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形呢?我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验来说明。我以RM0.25买入K公司,我计算它的合理价值应该在RM0.35 左右。可是它的股价却持续滑落,一直到RM0.12(买入价的一半)。股价只是内在价值的3分1 ,是否应该有很大的安全空间呢? 当然不对! 因为它的管理层没有诚信,会替它的内在价值减分!如果K公司长期处于RM0.12 的股价,就说明了这个管理层受到市场的排斥,只会给与内在价值的3分之一的报价!大家看出了复杂的地方吗? 原来管理层(无形资产)也会直接影响市场给与企业的估值。这也许是为何Graham 坚持庞大的安全空间和分散投资,因为他没有考量无形资产/负债的影响。我把烂管理层定为 “无形负债”。
在《致股东大会的信》里,巴菲特就曾经说过他偏向于投资市场报价为1:1的股票。他只会在股价低于内在价值的60% (“以40sen购买价值$1的资产”),有庞大的安全空间,才会大量投资。例如:中石油。不过,由于芒格的影响,巴菲特也以折扣现金流的方式(Discounted CashFlow)买入McD,Coca-cola 等。
所以,问题有 2 个,就是如何计算公司的内在价值 ? (充满不确定性)
和市场普遍会如何给于一家公司估值?
第一点,有空时,我可以再分享自己的心得。关于第二点,是我目前未知的。我只能通过一些往年的数据参考市场的报价,从而预测以后的报价 (前提是公司的竞争力和品牌没有改变)。
由于一些无形的因素,例如公司的管理层,竞争力,品牌等,会影响一家公司的估值。如果我要长期投资(Buy and Hold ), 我发现自己不可以持续的使用有形资产的投资法(Graham的方式)。我必须投资于无形资产,因为持久竞争力才是长期投资的唯一安全空间。问题就在于,如何克服计算无形资产的确定性因子。由于我正要走向这条路,所以目前实在没有心得可以分享。也许改天成功了,可以和大家探讨更多的事情。
对于处于负回报的价值投资者,我的劝告是必须探讨一些无形资产的因子,是否影响了市场给于你企业的报价。不要只是由有形资产来决定价格,也许你忽略了一些客观的因素。
总结而言,我还是发掘了投资于无形资产的优势。所以,决定把我投资,从分散改为集中,从投资有形资产,改为投
我写的这篇文章,是非常主观,和完全出自于我自己的观点。里面的内容,是写给进阶投资者看的。我不建议初学者去研究以下的观点,担心初学者会因此而误用了一些内容。
有写这篇文章的这个念头,源自于我看到许多价值投资者有许多不一样的投资抉择。我也曾经思考了一段日子。其中的一些方法,过去的一年来,我甚至用自己的投资组合尝试。直到最近的一些领悟和突破,开始看到了其中的一些差异。
价值投资者,当然都主张买便宜货,以低过价值的价格投资一家公司。吊诡的是,许多自称价值投资的人,长时期的组合回报是和大市相同或负回报。我自己也遇上如此的情形,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尝试抽丝剥茧的去思考这些问题。
由于我的投资认识有限,依然会以Benjamin Graham,巴菲特和Peter Lynch 的一些做法,作为解说的例子。
我在妈妈的投资组合,奉行的是Benjamin Graham 的方法。就是寻找巨大的安全空间来投资。公司的成长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这些公司的有形资产,例如, 净现金,地库,存货,被低估的投资等。有形资产的分析,的确适合初学者。因为所有的资产都是有形的。有形资产,是可以从财务报告上看到的。例如现金,我们就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上看见了。我的这个组合,甚至有一些买价是低于每股净现金的。只要公司没有出现大额亏损的状况,即使盈利维持不变,股价下跌的机会是很小的。唯一要等待的,就是市场几时给它一个合理的报价。由于市场先生是不可以捉摸的,所以,Graham 提醒了投资者必须奉行2个条规:一、不要集中投资。二、只可以持有2-3年。理由就是这些公司的股价会被低估,通常是不受金融圈的欢迎,生意前景也不被看好的。如果长期持有10年以上,也许公司会开始亏损、甚至倒闭。即使清算了合理价,计算时间成本后,投资者可能也没有得到高于市场的回报。所以这个方式的投资,必须分散和有期限的持有。
我自己的投资组合,倾向于林奇的选择。就是要注意公司的成长。根据林奇的经验,公司的股价可以翻数倍,通常是因为连续几年高速成长造成的。只要买价便宜,未来的3-5年,公司业务可以高速成长,市场一定会调整这些公司的股价。不过,林奇也有为这些投资,设下一些条件。他倾向于分散投资,投资的公司的净现金流必须强劲,很少或没有债务,资本开销很低,以及派发高额股息。他认为拥有这些条件的公司,市场通常会给与比较高比例的股价。林奇是基金经理人,所以时常跟进公司业务的发展,以便了解公司的业务前景。这点,明显的和Graham 不一样。
巴菲特是Graham的学生。所以,早期也根据Graham 的烟屁股投资法,回报率也很不错。可是后期,巴菲特却改善了一些原则,买进了拥有庞大无形资产的股票。例如: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McD,银行,美国运通等。无形资产的计算,和有形资产迥然不同。无形资产可以概括一切财务报表看不到的事情,例如:品牌、通路、管理层的诚信和效率、议价能力、护城河、市场赋予的垄断和专利权等等。巴菲特把它们统称为持久竞争力。和Graham 的最大分歧,就是巴菲特不注重NTA (因为NTA代表有形资产),而且他集中投资,并且长期持有。巴菲特认为,好的投资,就是靠品牌垄断市场的投资,而且每年无需投入庞大的资本开销来和同业竞争。这些公司,如果买到了便宜,巴菲特是打算永远不卖的。无形资产的估值,真正问题在于确定性。由于NTA 不是标准,要给与无形资产或一家公司的赚钱能力的计算,是很难确认的。如果没有掌握一些分析行业模式的能力,是不容易确认这些公司赚钱能力的价值。分析无形资产的估值,巴菲特采用折扣现金流的计算模式。无论如何,无形资产的难处,就是有太多变化因子影响估值。这就是许多投资者无法学习巴菲特的地方。如果自己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确认公司的赚钱能力,贸贸然的大量集中投资,风险自然是不言而喻。
说到这里,有点远离了我要探讨的事情。不管投资者如何投资,那么要如何确保自己的市价会长期高于市场呢?
根据我的观察,我察觉了一些微妙的差异。
许多价值投资者过于主观和固执。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公司,就罔顾了其在市场的价值。企业的价值和市场的价值(市值)是不一样的2回事。就是因为市值未必反映企业的价值,价值投资者才有机会找到价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我要探讨的是,有时价值投资者认为市场应该给与的合理价值,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市场根本不会调整某些公司的价格,即使你个人坚持它被低估了。
通常,市场会根据PE 或 NTA 来给一家公司估值。例如,过去一年来,我们看到了市场调整了手套股的PE。以前是25倍,现在是10倍左右。你认为它被低估了吗?如果你继续持有,市场不肯提高手套股的PE,到最后投资者希望得到的回报,将会是零。因为手套股的股息很低,股价不增长,就不会为投资者带来任何回报了。不管大家如何计算公司的价值,市场会在长期根据这些价值,给与一家公司特定的报价。
为了容易探讨,大家可以先参考以下的例子:
举个例子:
A 公司的内在价值是RM1。市场先生长期给于RM1 的估值。如果内在价值成长到了RM2,短期内,市场先生可以错误的报价,长期后(3到5年),市场先生一定会把它的市价调整为RM2。
B公司的内在价值是RM1。市场先生长期给于RM0.80 的价格。如果内在价值成长到了RM2,长期后,市场先生也只会把B公司调整为RM1.60 (20%)的折价。如果B 公司一直维持内在价值RM1,即使长期,股价也是RM0.80。 B公司不会和A公司有同样幅度的股价增长。
C公司的内在价值是RM1。长期来,市场先生一样给与RM1 的价格。可是突然间,公司的盈利前景出现状况,不被看好,市场先生就给了RM0.50的报价。如果这起突发事件可以被肯定,在长期不会影响公司的内在价值,那么不用多久,这家公司的股票就会涨至少50%,回到RM1左右。而且由于公司的业绩波动幅度大,市场还可能会给以错误的估值,短期内股价甚至会高于RM1。
如果你投资了B 公司,却期待会有和A 公司一样的回报,注定最后要失望了。最担心的一种情况是,投资者认为Z公司的内在价值是RM1 ,市场应该给与RM1 的价格。可是市场长期给与的报价是RM0.50 。如果投资者在RM0.80 买进,还是要长期忍受RM0.30 的亏损。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形呢?我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验来说明。我以RM0.25买入K公司,我计算它的合理价值应该在RM0.35 左右。可是它的股价却持续滑落,一直到RM0.12(买入价的一半)。股价只是内在价值的3分1 ,是否应该有很大的安全空间呢? 当然不对! 因为它的管理层没有诚信,会替它的内在价值减分!如果K公司长期处于RM0.12 的股价,就说明了这个管理层受到市场的排斥,只会给与内在价值的3分之一的报价!大家看出了复杂的地方吗? 原来管理层(无形资产)也会直接影响市场给与企业的估值。这也许是为何Graham 坚持庞大的安全空间和分散投资,因为他没有考量无形资产/负债的影响。我把烂管理层定为 “无形负债”。
在《致股东大会的信》里,巴菲特就曾经说过他偏向于投资市场报价为1:1的股票。他只会在股价低于内在价值的60% (“以40sen购买价值$1的资产”),有庞大的安全空间,才会大量投资。例如:中石油。不过,由于芒格的影响,巴菲特也以折扣现金流的方式(Discounted CashFlow)买入McD,Coca-cola 等。
所以,问题有 2 个,就是如何计算公司的内在价值 ? (充满不确定性)
和市场普遍会如何给于一家公司估值?
第一点,有空时,我可以再分享自己的心得。关于第二点,是我目前未知的。我只能通过一些往年的数据参考市场的报价,从而预测以后的报价 (前提是公司的竞争力和品牌没有改变)。
由于一些无形的因素,例如公司的管理层,竞争力,品牌等,会影响一家公司的估值。如果我要长期投资(Buy and Hold ), 我发现自己不可以持续的使用有形资产的投资法(Graham的方式)。我必须投资于无形资产,因为持久竞争力才是长期投资的唯一安全空间。问题就在于,如何克服计算无形资产的确定性因子。由于我正要走向这条路,所以目前实在没有心得可以分享。也许改天成功了,可以和大家探讨更多的事情。
对于处于负回报的价值投资者,我的劝告是必须探讨一些无形资产的因子,是否影响了市场给于你企业的报价。不要只是由有形资产来决定价格,也许你忽略了一些客观的因素。
总结而言,我还是发掘了投资于无形资产的优势。所以,决定把我投资,从分散改为集中,从投资有形资产,改为投
2011年12月3日星期六
区别就在现金流
老黄和老何有许多共同点:两人都是在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优差,打拼了十多年,都当上了主管。
经过了十多年的储蓄,两人的银行户口,都有20万令吉的定期存款。
在开始进入中年时,他们都有共同的愿望,希望通过投资使手头的20万令吉,如雪球般越滚越大,使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将一对儿女送进外国名牌大学,同时在退休后,有足够的老本,过着优质的晚年生活。
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两人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老黄决定自己创业;老何却选择留在职场,继续打工,但积极进行股票投资。
老黄租了一间店铺,开了一间礼品店,凡事亲力亲为,只请了三名员工负责打理店面生意和送货。
除了做门市之外,作为一名电脑科大学毕业生,他开启了网上购物的生意模式,密切注意礼品市场的“时尚”,想出新的点子,迎合顾客的需求,因此生意火红,第一年就赚回了20万令吉的投资。
这20万令吉的现金,对老黄来说,非常的重要,要知道他是放弃了一份不错的职业,下海创业,他已经没有了稳定的收入。
生活费有着落
有了这20万令吉,不但生活费有了着落,更重要的是他有足够的资金去扩展业务,假以时日,他的公司有希望申请在创业版上市。
反观选择保持现有职业的老何,希望通过股票投资来增加他的财富,表现又如何?
老何以20万令吉,买进一批股票,适逢股市牛皮靠稳,不起也不落,他的投资,没有什么斩获,但也没有什么损失,经过了一年,他在股价上得个不赚不亏,他所得到的,是股息,由于他的买进价格,属于中等,所以他的周息率(D∕Y)也与整个市场的周息率不相上下,约为3%。他每年收到6600令吉的股息,回酬与定期存款的利息没有两样。
股票 理想投资管道
老黄选择自己创业;老何选择带职投资,两者有什么区别?
最大的区别就是现金流(cash flow)。老黄独自拥有他的公司,所以,所赚到的20万令吉,全部归他所有,他有应用这笔资金的绝对权利。他可以从中抽出部分作为生活费,也可以全部投资在公司,以扩大业务。
总之,他可以自由应用这20万令吉现金。
老何购买股票,就是购买公司的股份,问题是他所占的股份数额,微不足道,根本没资格过问公司的运作。
公司是赚了不少钱,但大股东决定只派发微不足道的股息。
藉投资增财富
老何所收到的股息,只有区区的6600令吉,数目太小,根本不能发挥作用。
他惟有希望股市大起,使他的股票价格大涨,以取得更高的回酬,但那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因此他对投资,有一份无可奈何的感觉。
假如我们比较老黄和老何的得失的话,很明显的,自己创业应该是一条更好的道路。
问题是像老黄那样,具备自行创业条件,而又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创业者,毕竟不多。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老黄那样的勇气,辞掉职业,自行创业。
大部份工薪阶级,只好安分守己,做到退休,他们唯一的希望,是藉投资增加财富,股票仍为较为理想的投资管道。
以攻为守获高回酬
实际上,股票和股市,原本就是为没有能力或不懂得创业的人们而存在的。
没有勇气创业的老何,选择股票投资是正确的道路,不过,他必须采取“以攻为守”而不是“以守为攻”的策略,才有可能取得更为合理的回报。
什么是“以攻为守”?就是为自己创造取得更高回酬的有利条件,那就是:
1. 必须坚守价值投资法,通过股票投资于某种事业,以分享事业成长的成果。
2. 必须勤做功课,研究上市公司,彻底了解所投资企业的实况。
3. 必须长期投资。
4. 必须坚守反向投资策略。
5. 永不投机。
具备这五个条件,他就有可能取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跟创业的回酬不遑多让。
老何若能对上述这五个条件,身体力行,到退休时,即使不如老黄那么富有,但要达到财务自主,并非难事。
总而言之,如果具备条件,自行创业是最佳选择,人生,毕竟应给自己以做一番事业的机会,才不枉此生。
如果没有这份勇气,也没有足够的条件,投资股票也不失为可行之道,你要股票投资成功,就必须付出心力,为自己创造取胜的有利条件。
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本周建议研究股项
鹏尼迪(Plenitude,产业股)
资料解读:
⒈ 怎样以电脑寻找资料
① 开电脑,进入www.bursamalaysia.com;
② 点击Listed Companies;
③ 点击Annual Reports;
④ 点击By Company;
⑤ 点击P;
⑥ 在P字头公司找Plenitude Berhad,点击;
⑦ 下载2006和2011年年报,详读。
⒉ 从2006年年报第24页和2011年年报的第4页财务摘要(Financial Highlights),你可以读到该公司由2002至2011年10年的业绩纪录,你会发现,该公司过去10年,盈利年年上升。
⒊ 你可以在2011年第98页起,找到该公司的地库详情,你会发现该公司的土地大部分是在10年前买下的,现在肯定已比账面价值高数倍。(尽量找出账面每方尺价值,跟市价相比,找出地库被低估程度)。
⒋ 在2011年年报第43页的Statements of Financial Position,你可以在Current Assets项下,发现该公司手头拥有3亿3481万令吉的现金,完全没有负债,每股拥有净现金1令吉24仙。
思考重点:该公司现有地库,应该足够10年的发展,该公司将怎样应用手头的3亿3481万令吉现金去收购更大土地,以充实地库呢?
忠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反向思考的习惯。如果你的想法跟众人一样,你只能取得与众人相同的利润,如果你要取得超越众人的利润,你必须有与众不同的看法。
特别声明:本栏旨在引导投资者自己做研究,并非推荐买进。投资者应根据研究所得,自行作出是否值得投资的决定,此项决定之盈亏,笔者恕不负责。
经过了十多年的储蓄,两人的银行户口,都有20万令吉的定期存款。
在开始进入中年时,他们都有共同的愿望,希望通过投资使手头的20万令吉,如雪球般越滚越大,使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将一对儿女送进外国名牌大学,同时在退休后,有足够的老本,过着优质的晚年生活。
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两人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老黄决定自己创业;老何却选择留在职场,继续打工,但积极进行股票投资。
老黄租了一间店铺,开了一间礼品店,凡事亲力亲为,只请了三名员工负责打理店面生意和送货。
除了做门市之外,作为一名电脑科大学毕业生,他开启了网上购物的生意模式,密切注意礼品市场的“时尚”,想出新的点子,迎合顾客的需求,因此生意火红,第一年就赚回了20万令吉的投资。
这20万令吉的现金,对老黄来说,非常的重要,要知道他是放弃了一份不错的职业,下海创业,他已经没有了稳定的收入。
生活费有着落
有了这20万令吉,不但生活费有了着落,更重要的是他有足够的资金去扩展业务,假以时日,他的公司有希望申请在创业版上市。
反观选择保持现有职业的老何,希望通过股票投资来增加他的财富,表现又如何?
老何以20万令吉,买进一批股票,适逢股市牛皮靠稳,不起也不落,他的投资,没有什么斩获,但也没有什么损失,经过了一年,他在股价上得个不赚不亏,他所得到的,是股息,由于他的买进价格,属于中等,所以他的周息率(D∕Y)也与整个市场的周息率不相上下,约为3%。他每年收到6600令吉的股息,回酬与定期存款的利息没有两样。
股票 理想投资管道
老黄选择自己创业;老何选择带职投资,两者有什么区别?
最大的区别就是现金流(cash flow)。老黄独自拥有他的公司,所以,所赚到的20万令吉,全部归他所有,他有应用这笔资金的绝对权利。他可以从中抽出部分作为生活费,也可以全部投资在公司,以扩大业务。
总之,他可以自由应用这20万令吉现金。
老何购买股票,就是购买公司的股份,问题是他所占的股份数额,微不足道,根本没资格过问公司的运作。
公司是赚了不少钱,但大股东决定只派发微不足道的股息。
藉投资增财富
老何所收到的股息,只有区区的6600令吉,数目太小,根本不能发挥作用。
他惟有希望股市大起,使他的股票价格大涨,以取得更高的回酬,但那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因此他对投资,有一份无可奈何的感觉。
假如我们比较老黄和老何的得失的话,很明显的,自己创业应该是一条更好的道路。
问题是像老黄那样,具备自行创业条件,而又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创业者,毕竟不多。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老黄那样的勇气,辞掉职业,自行创业。
大部份工薪阶级,只好安分守己,做到退休,他们唯一的希望,是藉投资增加财富,股票仍为较为理想的投资管道。
以攻为守获高回酬
实际上,股票和股市,原本就是为没有能力或不懂得创业的人们而存在的。
没有勇气创业的老何,选择股票投资是正确的道路,不过,他必须采取“以攻为守”而不是“以守为攻”的策略,才有可能取得更为合理的回报。
什么是“以攻为守”?就是为自己创造取得更高回酬的有利条件,那就是:
1. 必须坚守价值投资法,通过股票投资于某种事业,以分享事业成长的成果。
2. 必须勤做功课,研究上市公司,彻底了解所投资企业的实况。
3. 必须长期投资。
4. 必须坚守反向投资策略。
5. 永不投机。
具备这五个条件,他就有可能取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跟创业的回酬不遑多让。
老何若能对上述这五个条件,身体力行,到退休时,即使不如老黄那么富有,但要达到财务自主,并非难事。
总而言之,如果具备条件,自行创业是最佳选择,人生,毕竟应给自己以做一番事业的机会,才不枉此生。
如果没有这份勇气,也没有足够的条件,投资股票也不失为可行之道,你要股票投资成功,就必须付出心力,为自己创造取胜的有利条件。
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本周建议研究股项
鹏尼迪(Plenitude,产业股)
资料解读:
⒈ 怎样以电脑寻找资料
① 开电脑,进入www.bursamalaysia.com;
② 点击Listed Companies;
③ 点击Annual Reports;
④ 点击By Company;
⑤ 点击P;
⑥ 在P字头公司找Plenitude Berhad,点击;
⑦ 下载2006和2011年年报,详读。
⒉ 从2006年年报第24页和2011年年报的第4页财务摘要(Financial Highlights),你可以读到该公司由2002至2011年10年的业绩纪录,你会发现,该公司过去10年,盈利年年上升。
⒊ 你可以在2011年第98页起,找到该公司的地库详情,你会发现该公司的土地大部分是在10年前买下的,现在肯定已比账面价值高数倍。(尽量找出账面每方尺价值,跟市价相比,找出地库被低估程度)。
⒋ 在2011年年报第43页的Statements of Financial Position,你可以在Current Assets项下,发现该公司手头拥有3亿3481万令吉的现金,完全没有负债,每股拥有净现金1令吉24仙。
思考重点:该公司现有地库,应该足够10年的发展,该公司将怎样应用手头的3亿3481万令吉现金去收购更大土地,以充实地库呢?
忠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反向思考的习惯。如果你的想法跟众人一样,你只能取得与众人相同的利润,如果你要取得超越众人的利润,你必须有与众不同的看法。
特别声明:本栏旨在引导投资者自己做研究,并非推荐买进。投资者应根据研究所得,自行作出是否值得投资的决定,此项决定之盈亏,笔者恕不负责。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