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星期六

代价

有人想要成功,却不愿意付出代价,结果以失败告终。
极少数的人想要成功,并毫无保留的付出代价,结果事业在奋斗数年后成功了,家庭却未必幸福。
愿意为事业财富付出代价,日以继夜的工作,暂时放下家庭,儿女教育,身体的健康,社会的责任,孝顺父母等;有的人认为值得,有的人却不认同。
凡事皆有代价,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要如何取舍值得我们深思。用时间换取财富,用健康换取财富,用个人尊严换取财富,用名声换取财富,用陪伴家人成长的机会换取财富;财来自有方,然而却都要付出代价,才能取得实质的回报。
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付出代价,或许只愿意付出少量的代价,却妄想巨大的成功;这造成了他们往往有愤愤不平的想法,对于处境比他们好的人有所不满,却仍喜欢待在他们自己修筑的舒适圈城堡内。
工作准时上、下班,配偶常伴左右,逛街买想要得东西,不想和陌生人说话,爱泡在家里追连续剧,享受时尚的通讯、电子器材,追求潮流的享受,这是许多人对人生的追求。
生老病死几乎是大部分人的生涯写照,我们活在世上虽然对变老、生病及死亡没有否决权,却可以让自己在面对实际的人生过程时,生活得更加坦然及自在。
每一天,在世的每个人都在变老,可是我们并不自觉,就如躺在加温的冷水中被煮的青蛙一样。
我们愿意花多少的代价让我们变老或退休的生活好一些?我们是否有自觉到若今天不做明天的准备,未来的财富及健康将难以为继。若将来又老又穷又满身病却长命,对孩子或亲人是否是一种负担?如果今天就可透视你的未来,在可以有所选择的状况下,你要成为别人的负担或是有遗产相赠的长者;这是现在就可以决定的。
负担不起买屋、结婚、生孩子、储蓄、投资、买保险等是许多人的籍口;与此同时,却有更多的人硬硬扛下许多的责任,完成了以上种种的挑战,更为后代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将孩子打造成世界级的人才。
这都需要付出代价。他们为了达成退休与子女教育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比别人更努力的工作,学习更多的管道去解决问题,延迟享受人生等。有的朋友,为了下一代,更移民到遥远的国度,与至亲的家人天隔一方,耐着寂寞的生活去开拓另一片天地,这样的代价你愿意付出吗?
预防胜于治疗。对于生病,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而做适当适量的运动,就是最棒的进攻模式。60岁不可能有20岁的体格与气魄,因此,在我们变老的同时,也要注意运动类型的转换,减低运动伤害,享受运动的益处。
防守疾病的另一个最有效方式是购买医疗险及危疾险。让生病的人专心医病,不需忧虑医药费、保健药品费用甚至供车、供屋的分期付款。
“用最后一天的心情过生活”是许多激励讲师提醒我们的一句话。我们做到了吗?
若你就这样去世了,你对最心爱的配偶是否有所遗憾,对父母有多少的后悔,对孩子有多少的不舍,对世界、工作、朋友及亲人有多少的事还没做,你能坦然的面对死亡吗?你,放得下吗?
当你看清人生只是瞬间即逝的一张单程车票,生老病死是你必经的车站,而亲人朋友是你同车厢的搭客,每个人到站了就要下车,下车的人和上车的人就此永别。彼此的道别是否了无遗憾呢!大家的“再见了。”是不是真诚感恩?若彼此在一起相处是做了最好的付出、贡献与准备,人生就因此而圆满,一切也放得下。
以终为始是生涯与财富规划的第一步,要怎样收获就得怎样栽。没有人计划失败,只有人不去计划成功(No body plan to fail but fail to plan)。只要我们放眼去设想未来20年后要成为怎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交哪一些朋友,要有多大的成就,我们的生命就有了方向。其实我们就是自己的算命师傅,只要看到我们的未来,并愿意付出代价去争取,一切的成功,已是注定。
有谁愿意在别人看连续剧时继续工作到深夜。有谁愿意在周末及夜深人静时思考及吸收新知。有谁愿意在别人的嘲笑声中,坚持理想,不乱花费。只有付出的代价突破了临界点,所有的代价才会有一点点地回报,接着将泉涌而来,直到填满梦想。
享受过程、平衡生活是有计划的人要注意的,父母过世了不能再孝顺,孩子长大了不再跟在父母身边;看清楚自己要的并不是财富,而是它带来的效益,是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关系升华的加强剂,就如在电动游戏中吃了大力丸一样。钱,就是大力丸。
愿意付出代价,才能注定成功。
选择不付出代价,就要甘心不成功。

参与新加坡长期成长前景

在过去10年(2001年至2010年),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实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每年平均5.7%[1],比起东盟在同时期的每年平均4.7%[2]更为标青。有意参与新加坡成长前景的投资者可以考虑投资在2011年6月7日由大众信托基金推介的大众新加坡股票基金。
大众新加坡股票基金让投资者从多元化新加坡股票组合的长期成长潜能中获益。新加坡股票受到弹性的经济成长前景及合理的估价所支撑。投资在大众新加坡股票基金也让投资者在长期间从新币的增值潜能中获益。此外,投资于大众新加坡股票基金也让投资者为子女在新加坡未来的教育费用作套期保值,因为新加坡股票预计在长期间与新加坡教育经费的上涨趋势并驾齐驱。
推动新加坡经济表现的因素
在2010年,经济发达的新加坡在亚洲拥有最高的人均收入,为43,117[3]美元。推动新加坡强劲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因素是健康的出口成长及在有利的营商环境下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涌入。此外,新加坡是为全球金融机构作业务基地的一个区域金融中心。
经济展望
随着去年上升14.5%[4]的趋势后,由于以出口为主导的制造业领域放缓,新加坡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会放缓至5.7%[5]。然而,持续的消费者开销,强劲的旅游活动,有限的劳工市场及低利率的环境将支撑服务领域弹性的成长。
新加坡市场展望
海峡时报指数旗下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30只股票,截至2011年4月29日的1及5年期,分别获得6.90%[6]及24.78%6的总回酬 (以令吉计分别为11.49%6及31.95%6)。
在估值方面,根据截直2011年4月29日以3,179.86点闭市的海峡时报指数,新加坡股市以2012年赚益的13.24倍预期本益比交易比其9年平均14.04倍本益比比率低。新加坡市场也受良好的毛股息收益率3.1%4所支撑。
投资前请详阅志期2011年6月7日的大众新加坡股票基金说明书。有关说明书已向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注册,但该委员会不会对其内容负责,而其注册也不能被视为该委员会推荐有关投资。
您必须留意在单位买卖交易中所涉及的费用,以及信托单位的价格和付出的分利(若有)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而有所起落。基金过去的表现并非其未来表现的指示。欲购买信托基金的投资者必须填妥说明书内所提及并附上的申请表格。您可向您的单位信托顾问或临近的大众信托基金分行索取一份有关说明书。


[1] 新加坡统计局, 20114

[2] 东盟国家除了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及菲律宾
[3] 国际货币基金世界经济展望,20114
[4]彭博社, 20114
[5]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调查专业预测, 20113
[6] 理柏,截至2011429

2011年7月17日星期日

股票基本面剖析

我常劝股友,在买进股票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

做功课就是Do your homework,从Homework这个Home(家)字,可以看出功课不是在课室,而是在家里做的。

在家里做功课,没有别人的督促和协助,必须独立研究。

这样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股票投资成功的先决条件。

多数成功的投资者,都是根据自己做功课的心得进行投资的,靠别人的“贴士”进行投资的,成功的少之又少。

先读懂投资资料

做功课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读懂股票投资资料的能力。

股票资料包括年报、季报、股票分析报告、上市时发出的招股说明书、财经书籍、财经报章及杂志等。

要读懂这些资料,第一步就是要对财经、投资和经济的常用术语(Terminology or terms)和惯用词语,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使你在阅读资料时,不但顺畅无阻,而且有深入的体会。

如果你对这类术语和惯用词语一知半解,你的吸收能力将大减,你很难在股票研究上登堂入室。

例如我们常常听到或读到:买股票最好买“基本面”强的股票,“基本面”就是Fundamental,到底“基本面”是指什么?

所谓“强劲”的“基本面”又是什么?

弄清楚术语含意

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概念的话,你就不会知道“基本面”的重要性,在投资时也不会去理会“基本面”是否强劲。结果是所买的都是劣股,怎能赚钱?

所以,假如你有心研究股票的话,就一定要花时间和精神去弄清楚术语的含意。

你所花的精神和时间是值得的,因为你在弄明白术语以后,就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阅读财经资讯难题,你会一辈子受用无穷,何乐而不为?

现在就让我们以“基本面”这个术语为例,说明了解术语的过程。

在英华大词典中,Fundamental作为形容词的含义为:基础的、基本的、根本的、重要的、更好的、主要的等。

作为名词是指原理、原则、基本、根本、基础等。

可见Fundamental就是一家公司赖以成功的最基本、最根本及最重要的因素,叫“基本面因素”。

计算出内在价值

梁孙健博士在他的著作《马星股市投资》(Stock Market Investment In Malaysia & Singapore)中,对Fundamental Approach(基本面研究)的解释为“仔细分析公司盈利及股息展望的投资法,基本面信徒相信他们可以根据此种分析,计算出一只股票的真实或内在价值。”

可见基本面的作用是计算股票的价值,这种投资法,叫“价值投资法”。

台湾出版的“财务金融辞典对Fundamental Analysis的解释为:“基本面分析,经由证券(股票)的基本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分析,基本因素如:盈余、资本负债状况、经营管理效能等。

基本面分析的目的,是评估证券(股票)的真实价值,作为买卖该证券的依据。”

可见基本面又涉及企业的管理效益,侧重于财务评估。

Marsha Bertrand在他的著作Gathing Started in Inverstment Clubs对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有颇为详细的解释:“根据公司的财报,过去的业绩表现及现有之策略,对股票将来的动向作出预测。”

分析财报作预测

“在基本面分析,我们审视公司的基本面。也就是说,我们分析公司的财报,以协助我们预测公司将来的盈利和股息。

基本面分析集中注意力于以下各点:盈利、现金流、投资回报,以确定股票的价格是否已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

发掘价值低估股

这些资料显示公司将来在业绩和股价方面的表现。基本面分析有助于我们发掘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希望将来股价会上升。”

该书列出辨认基本面强弱的8个标准,为了使大家对基本面有具体的认识,让我们将每个标准分为1、2、3分。积分越高,表示基本面越强。

如果积分是在8以下,表示基本面孱弱,不值得投资;如果是在8至16之间,表示中等,是否值得投资,决定于基本面以外的因素;如果积分在16至24之间,表示基本面强劲,可以投资。

辨认基本面强弱八大标准:

为了使大家易于掌握起见,我信手拈来,以佳杰科技(ECS ITC BHD)为实例,加以说明。

标准一:流动比率(Current Ratio)

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为一年内可以化为现金的资产,流动负债(Current Liabilities)为一年中必须偿还的负债。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所得出的比值,越高越好。

佳杰科技在今年3月31日首季结账时的流动比率为306(百万)÷156(百万)=1.96,远远超过一倍,属于超强,此标准应得3分。

标准二:营运资本(Working Capital)

以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得之,佳杰科技在今年3月31日时的营运资本为306(百万)-156(百万)=150(百万),足以应付营业所需的资金而有余。

难怪该公司完全没有负债,手头还有4000万令吉现金。

此标准应得3分。

标准三:负债对股东基金比率 (Debt-To-Equity Ratio)

总负债除以股东基金所得比率,数目越小,表示该公司主要是靠现有资金而不是靠借贷做生意,故数字越小越好。

佳杰科技的负债对股东基金比率为:150(百万)÷154(百万)=1。财务稳如泰山,应得3分。

标准四:每股净利(EPS)

每年净利除以股数得之,越高越好。

佳杰科技去年每股净利为20.70仙,属于中等,应得2分。(我认为每股净利要超过30仙才属上等)。

标准五:本益比(PER)

股价除以每股净利,为赚回投资额所需的年数。

以佳杰1令吉40仙的股价计算,目前的本益比为RM1.40÷0.257=5.5(倍),国际的本益比标准通常为10倍,佳杰5.5倍的本益比偏低,应得3分。

标准六:股东基金回报率(Return On Quity,即ROE)

每年净利除以股东基金的得数。

此比率是用来测试管理效率,越高越好。

佳杰科技去年净赚2900万令吉,股东基金为1亿4700万令吉,故股东基金回报率为29(百万)÷147(百万)=19.7%,比银行定期存款3%高数倍,应得3分。

标准七:周息率(D/Y)

每股股息除以股价的得数。

周息率通常以净股息为计算标准。

佳杰科技去年派净股息8仙,以1令吉40仙的股价计算,周息率为8仙÷140仙=5.7%,比银行定存利息3%几乎高一倍,应得3分。

标准八: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

股东基金除以股数得之。

佳杰科技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RM147(百万)÷120(百万股)=RM1.23,略低于股票市价,应得2分。

总结这八个标准,佳杰科技取得24分中的22分,可说是基本面很强的公司。

佳杰科技是四海栈张氏家族所控制,已有25年的历史,代理全球30多家电脑及手机公司的产品,分销点多达2500家。

企业的基本面有如建筑物的地基,基本面强表示地基坚稳,经得起狂风暴雨的袭击。

在买进之前,如果能照以上方法做功课,找出股票基本面的强弱,可以减低风险。减低风险,等于提高胜算。

2011年7月9日星期六

什么是信托基金?(二)

托基金投资是一些基金公司从人们那筹集一笔资金,然后由专业的基金经理代为投资。 C*k6? e�] T$|
投资的方法和策略是根据不同的基金而定。每个基金都有本身的prospectus说明基金的投资规则和策略。
%P%[+U/Q Z ? k5I q p
信托基金有以下的一些好处:
1) 由专业人士帮你投资。很多人没有投资股票的知识,也没有时间时时注意股市,所以让专业人士帮你,你的投资就能以更低的风险来赚取回酬。 y m T)m D ?.m i o
T8W ] K-q `
2) 分散投资。通常一个基金不会只投资在一间公司的股票,而是投资在多个国家、领域或公司。这样子,风险也被分散了。

3) 低投资额。通常投资信托基金的最低投资额是RM500或RM1000。产业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股票投资也需要比较多的本钱,以免亏掉brokerage fee。
R6g
4) 任何时候能卖。如果你要卖,基金公司一定要向你买回。产业或股票,当你卖时,都必须有买家。

 5) 投资在一些普通投资者不能投资的领域。比如一个普通的投资者很难投资在债券(需要最低投资额马币100万)或海外股市。那我们就能通过债券基金和海外基金投资在相关的领域。

基金风险

1.开放式基金的申购及赎回未知价风险 2.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风险 3.不可抗力风险 4.市场风险 5.政策风险 6.经济周期风险 7.利率风险 8.上市公司经营风险 9.购买力风险 1.开放式基金的申购及赎回未知价风险
开 放式基金的申购及赎回未知价风险是指投资者在当日进行申购、赎回基金单位时,所参考的单位资产净值是上一个基金开放日的数据,而对于基金单位资产净值在自 上一交易日至开放日当日所发生的变化,投资者无法预知,因此投资者在申购、赎回时无法知道会以什么价格成交,这种风险就是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赎回价格未知 的风险。

2.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风险
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风险是指股票投资风险和债券投资风险。其中,股票投资风险主要取决于上 市公司的经营风险、证券市场风险和经济周期波动风险等,债券投资风险主要指利率变动影响债券投资收益的风险和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基金的投资目标不同,其 投资风险通常也不同。收益型基金投资风险最低,成长型基金风险最高,平衡型基金居中。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财务状况和投资目标的 基金品种。

3.不可抗力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是指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发生时给对基金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是政策风险、经济周期风险、利率风险、上市公司经营风险、购买力风险等。

5.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因国家宏观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而产生风险。

6.经济周期风险
经济周期风险是指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各个行业及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也呈周期性变化,从而影响到个股乃至整个行业板块的二级市场的走势。

7.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的波动会导致证券市场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动。利率直接影响着国债的价格和收益率,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利润。基金投资于国债和股票,其收益水平会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

8.上市公司经营风险
上 市公司经营风险是指上市公司的经营好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管理能力、财务状况、市场前景、行业竞争、人员素质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的盈利发生变化。如果基 金所投资的上市公司经营不善,其股票价格可能下跌,或者能够用于分配的利润减少,使基金投资收益下降。虽然基金可以通过投资多样化来分散这种非系统风险, 但不能完全规避。

9.购买力风险
购买力风险是指基金的利润将主要通过现金形式来分配,而现金可能因为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导致购买力下降,从而使基金的实际收益下降。

投资基金有风险

一些基金公司最近在营销宣传中有意误导投资者:有的宣称新发基金等于原始股,有的玩数字游戏,忽略或淡化基金产品的风险性。专家认为,对这种不负责任的宣传带来的风险,投资者不可不防。

基金按投资产品的不同,分股票型、偏股型、债券型、混合型等多种,其中受市场热捧的股票型基金受投资的股票价格波动影响 大,风险与收益也相应较高。在前几年股市行情低迷时,多数基金净值不升反降。另外,同样是股票型基金,不同的基金公司由于投资理念和管理水平的差异,其投 资回报也各不相同。

投资者对于基金的性质认识不清,对于基金价格和风险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对于目前行情下新基金面临的风险认识不清。基金行业参与者对这种不成熟心态的利用放大了风险。

一些投资者出于误解热衷于投资过往业绩较好的基金公司发行的新基金,认为新基金便 宜。对此,这固然有对该基金管理公司或基金经理过去业绩肯定的成分在内,但更多的是由于对基金净值与风险的误解而导致“追低”心态作祟。“事 实上,新基金无论从收益角度还是风险角度与老基金相比都不占任何优势。”


基金业内人士认为,新基金由于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建仓期(一般在2-6个月左右),就算以后业绩不错,但其成立初期资金的利用率并不高,如果市场在调整之中或许这种影响还不明显,但如果市场正好在牛市,那资金利用不完全很可能就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

专家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挑选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稳妥的策略是精选业绩稳定、投资管理水平高、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发行的基金产品,并在股市行情持续好转预期不变的前提下,中长期持有才能获得较好的回报。

Labels: 信托基金

基金将众多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集中到一起,由专业机构负责投资管理以获取收益。基金属于专家理财,由具 有丰富市场经验和专业能力的基金经理从市场中找出最佳投资机会分散投资、保值增值。一只基金同时涵盖多个不同市场,资产分布的多元化远胜于一般投资者的自 行投资,能够有效降低风险。而且基金有多种不同类型,可以适应不同类型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另外,市民可以随时买入、卖出基金,资金运作比较灵活。因而对于 大多数金融专业知识较少,又没有大量时间用于研究市场行情的普通投资者来说,购买基金比直接投资股市风险更小,也更省心。

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要考虑自己的理财目标及风险承受能力。目 前市场中销售的基金有股票型、配置型、债券型、货币型和保本型等多种类型,其收益和风险特征各不相同。


如果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就可以考虑投资风险较 大但收益率也相对较高的股票型基金;如果投资者比较保守,不愿意承受较大风险,则可以考虑购买债券型基金或者货币型基金。

买基金,抗通货膨胀

在通货膨胀侵袭下,每年物价不断地调高,每一样东西都起价,生活开销渐渐形成压力。同时,开销一年比一年大, 反而工钱则在停留阶段慢慢的升, 怎样才能将你的钱增值呢?? 放在银行的收利息,也大约3.5%,而如今通膨已达到2.7%, 也就是说只收到0.8% 的回酬罢了........

如今投资大众单位信托基金将给予您满意的回酬。一般上,大众单位信托基金适合中常期的投资,其回酬高于定期储蓄与EPF, 比较其他的投资方式 如买股票, 房产较低风险, 多元化投资,投资成本受保障,是好的投资选择之一。

如何选择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是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基金的表现,因此选择信誉卓著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进行投资,也是您投资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建议您依照下列的步骤来考察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的背景:投资人应选择信誉良好、无违法违规记录、内部管理及控制完善的基金管理公司。
管理的资产规模及业绩表现 :投资人可以通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的总体表现来评估其管理能力。投资人应选择管理资产规模较大,管理的基金在多数时间相对同业及大盘有较好表现的基金管理公司。
投资程序及经验:投资人应选择投资经验丰富,投资程序科学先进的基金管理公司。
研究团队的阵容:基金管理公司的研究人员应具有丰富的行业及公司研究经验、较好的证券分析素养和较高的职业操守。
客户服务:投资人应选择能提供较完善客户服务的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持有阶段

基金是长期投资,需要投资者的耐心和长期投资的信心。投资者提供了本金和时间,基金公司或其 他投资机构只是去选择投资标的,加在一起才能成就一个较好的长期回报率。投资基金需要长期持有才能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利用基金做波段并不是一个好的选 择。首先,基民们自己无法判断行情的低点或高点,买高卖低的事情时有发生。其次,因为股市将长期走牛,赎回得到现金还是要重新投入基金,这一来一回,仅手 续费就是一项不可避免的开支。

随着证券市场的持续上涨行情,基金净值普遍上升,提高了持有人的收益,但很多基民也 为净值过高而是否要赎回而苦恼。高净值基金代表了其配置资产的短期活跃度,预示着近一段时期内还将有一定的上涨空间。投资者此时选择赎回,只能迫使基金管 理人忍痛割爱,不得不放弃配置资产的收益,而被动性的进行持仓品种的调整。因此,在证券市场持续性上涨行情中,投资者应当采取的投资策略是持有基金净值待 涨,而不是盲目地选择赎回。要从高净值基金的净值增长率上判断基金的持续盈利能力。只要高净值基金持续保持高净值增长率,就应当认定为是值得继续持有的基 金品种。同样,较低的基金净值,其净值增长一般,也是应当进行积极回避的。

关注分红状况
红利再投资是指将投资人分得的收益再投资于这只基金,并折算成相应数量的基金单位继 续持有。红利再投资折算成基金单位是不需收取手续费的,所以对于看好后市想追加投资的客户,或者平时没有时间关注投资而想将这笔资金做长期投资的客户,选 择红利再投资就是明智之选。而对于想落袋为安的谨慎保守型投资人,选择现金红利则可以保证前一段时期的投资收益。

只有健康的分红,才值得追随。所谓健康分红,是基金经理根据市场判断的理性选择:大 盘涨时,不用太急着分红,可待手中牛股获得更多收益;大盘开始回调,则将手中兑现的收益分配掉,免得日后净值下跌吞噬掉投资者的浮盈。健康分红的状态很理 想,但如基金公司能从投资者利益出发坚持这样做,没有理由不吸引长期追随者。

关注基金经理变化
基金经理是基金资产的管理人,如果基金经理离职了,投资人应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决定是 否继续持有该只基金。如果新的基金经理投资策略变了,使得该基金不再适应你的投资目标,你就有足够的理由卖出这只基金。如果基金经理宣称将保持原有的投资 策略不变,投资者也应频繁地观察基金,确认其投资策略没有改变。因为大多数新基金经理接任后都会说坚持基金原来的投资策略,但上任之后却常常或多或少地做 出一些改变。

如果该基金是基金公司旗下唯一的基金,那么投资人应密切关注,因为基金公司很可能没有其他合适人员可以接替离职的基金经理。如果基金公司规模较大,旗下有多只基金,公司中人才济济,则不必担心。

基金分红方式

目前的开放式基金一般都会向投资者提供两种可供选择的分红方式,即取得现金或红利再投资。红利再投资是基金管理公司向投资者提供的直接将所获红利再投资于 基金的服务。选择现金形式的,红利将于分红实施日从基金托管账户向投资者预留的银行存款账户划出。

如果您暂时不需要现金,而想直接再投资,您就可以选择红 利再投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分红资金将转成相应的基金单位并记入您的账户,一般免收再投资的费用。如果您想变更原来选择的分红方式,您也可以到您办理基 金业务的基金管理公司或代销机构营业网点办理变更手续。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两种方式的不同,如果持有某基金的基金10万份基金份额,现每基金份额分红 0.05元:假设选择的是现金分红方式,那么投资者可以得到0.5万元的现金红利;假设选择是分红再投资,而分红基准日基金份额净值为1.25元,那么就 可以分到5000/1.25=4000份基金份额,这样投资者的基金份额就变为10.4万份了。

投资大师也犯错(9) 彼得·林奇:管好情绪

彼得·林奇(Peter Lynch)虽然是投资市场中的大师级人物,他曾说,一个投资者之所以能获得骄人成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成功的投资者能够把握好自己的心态。

他认为,一个投资者如果在情绪上失控,那么他的投资就会带来危险。

彼得·林奇之所以这样肯定“情绪”在投资中的重要地位,是因为他自己曾经因为情绪失控而酿成过大祸。

1987年,对彼得·林奇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当时全美国的经济稳定向上,股市也持续着乐观的趋势。

他凭直觉主观地认为,当时股市大盘短时间内不会产生巨大的波动。

于是,他大胆地投资,基金配置几乎达到了满仓。

彼得·林奇也认为,不会出现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于是就放心出门度假去了。

结果,就在他高高兴兴地在外地度假时,股市大盘突然暴跌,但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甚至没有缓过神来。

接着,彼得·林奇就接到通知,他的基金被大量赎回。

手忙脚乱

为了把手头还在迅速下跌的股票变成现金,他很狼狈地不停变卖股票,结果他的投资形成恶性循环,他把该卖的和不该卖的全都一股脑卖了。

很显然,这个时候彼得·林奇的情绪又从过度的放松,突然转变成了过度紧张的情绪上的盲点。

当时的他,完全失去平时的从容和睿智,开始手忙脚乱起来,结果,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为自己不合理的情绪波动付出了高达10亿美元代价。

这次教训让他感悟颇深,了解到自己是栽在自己的情绪上,经过反思,他总结出了三条投资必须遵守的原则。

1. 优秀的投资者,必须时刻保持冷静。

2. 优秀的投资者,必须要有耐心。

3. 优秀的投资者,必须让自己保持理性。

理財八寶袋.貧者因書而富 富者因書而貴

所謂“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現在又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有知識的人才會有賺取及累積財富的能力及潛力。
 無論是學習專業知識,還是技能知識,都必須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而不是盲目跟隨別人或潮流。
 只有對某方面的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個人的學習才會事半功倍,學有所長;將來更可以憑著自己的興趣及知識,創造一片天,並累積財富。
 每個人都有3個十年,即25至34歲;35至44歲;45至54歲。在這3個不同的階段裡,有不同的理財計劃。
◆第一個十年(25至34歲)
 個人應該利用前5年的業余時間去學習自己有濃厚興趣的知識,不斷增進相關的知識。
 后5年則不斷累積相關方面的經驗,充實自己累積財富的能力,將來賺取更高的收入。
 例如喜歡廚藝者,可以到餐館打工,觀察並學習廚師如何煮出一手好菜。或者對經商有興趣者,多閱讀成功人士的經商經驗,從而學習如何經營。
◆第二個十年(35至44歲)
 個人開始慢慢增加他的收入。他可以憑著自己的知識以及興趣,獲取更高的收入,例如可以:
 (一)自己學習經商,因為經商者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做一些合理的投資,不斷拓展生意。但是個人選擇經商,必須符合3個條件,即必須對經營的生意有興趣、有相關方面的知識及能力、以及生意有市場。
 (二)與別人一起合股經營或組織公司。先決條件是,個人必須慎選合伙人,並且必須親力親為。所謂力不到不為財,凡事依賴合伙人,自己沒有親自去參與經營及監督自己的生意,最后只會落得生意失敗的下場。如果合股經營或組織公司,個人除了要有該生意方面的知識、技巧、慎選合伙人,還要親力親為。絕對不能因為別人的建議或慫恿,而盲目投資做生意。
 (三)轉換工作。在累積一定的經驗及知識后,個人可以選擇轉換一份他有喜歡,又能讓他學以致用、發揮所長的工作。個人必須慎選工作,除了要能夠讓他學以致用、發揮所長、更重要的是他的付出與收入可以相符。換言之,如果個人付出努力,為公司帶來高的盈利,他也必須獲得相應的獎勵(高薪水、花紅等等)。
◆第三個十年(45至54歲)
 個人收入已達到一個高也穩定的水平,高收入者有更大的能力支付他的開銷,也有時間做更多的投資,以錢賺錢,所以正是真正累積財富的階段。
 在55歲后,有足夠財富的個人就可以過無憂及舒適的退

理財八寶袋.第一篇:財務規劃 靠勞力兼職 難保長遠

我國75%人民是打工族。今天的社會裡,通貨膨脹率越來越高(一年6%至9%),生活費也不斷提高,打工族的薪水卻不怎么提高(3%至5%)。
 雖然在經濟好景時,公司會派發額外花紅。但還是不夠應付不斷提高的生活費,生活越來越緊張及擔憂。
 沒有組織家庭的打工族要負擔自己及父母的生活費;組織家庭后的打工族有更重的負擔,因為除了自己及父母,還要負擔孩子及配偶的生活費,這讓時下的打工族在想到結婚時,倍感壓力,而選擇不婚或遲婚。
提高積富潛力
 即使打工族有足夠的收入解決現在的生活費,他們也會擔心將來退休后的生活,因為他們工作至55歲后,就必須退休,靠儲蓄及公積金過生活。
 但要有足夠的儲蓄養老是件艱難的事,因為現在科技日新月異,有許多新奇的東西可以享受,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是種誘惑沒有多余錢儲蓄起來。
 再加上,他們在退休后的3至5年間就把會把公積金花光殆盡。假設這些打工族沒有其他投資收入,大約在60歲時就會面臨財務困難。
 根據國家銀行統計,我國的女性平均可以活到約80歲,男性則可以活到約75歲。在這15至20年間,沒有了公積金的退休員工該如何應付生活?
 精明的財務規劃知識更是他們所需要的,打工族應該趁早認真地規劃好自己的財務。
 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想要擁有財富,就必須付出相應的努力以及時間。精明的財務規劃可以讓個人累積財富;相反地,在年輕時,馬虎的財務規劃則會讓個人損失得焦頭爛額,生活變得彷徨無助。
增知識助掙錢
 大多數打工族會利用業余時間兼職幾份工作,以他們的勞力換取得更多收入。以勞力換取收入並非長遠之計。這是因為年紀越來越大,身體機能逐漸退化,不能像年輕時一樣,同時應付幾份兼職。最后很容易被年輕一輩取而代之。
 若要以勞力賺取收入,個人必須選擇一些自己喜歡,將來有前途的兼職。有前途意味著這份兼職能讓個人現在累積知識、技巧及經驗,提高掙錢的潛力。
 此外,個人必須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多觀察身邊的人、吸取他們的經驗。再看看自己的不足之處,盡量學習別人的好處,並且好好地利用相關的知識、經驗及技巧,將來獲取更高的收入。
 如個人對廚藝有興趣,在週末時,在餐廳廚房兼職。這樣一來,個人可以學習到一項手藝,累積技能及經驗。到手藝成熟后,可以自己經營,那么就可以有更高的收入。
 除了勞力,知識也可以提高掙錢的潛力。有些打工族會選擇利用業余時間來學習額外的知識。提高本身掙錢的潛力。前提是,學習的知識必須是個人感興趣的,才會用心去學,學以致用。
 例如個人對會計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可以在業余時間修讀會計課程,考取專業會計文憑,最后憑著專業知識,提高現在的收入。

2011年7月2日星期六

基金投資不僅止高回酬

金融風暴前,保本與高回酬往往是基金投資者對基金的兩大迷戀,但華爾街有史以來最大的騙局--馬多夫龐茲騙局,上演了20多年後,突然被金融風暴揭出原形。當這個原始騙局“老鼠會”連全球最聰明的投資家都騙住時,投資者痛定思痛,已開始學會“保本”與“高回酬”還不如“保障”與“平衡”!
大馬匯豐銀行高級投資服務經理吳翠翠在大馬投資經理聯合會的基金經理座談會中坦言,金融危機後,投資者口味其實已傾向保守與平衡基金,他們不再爭相追逐新基金,反而熱衷於瞭解基金在過去數年的紀錄。
她補充,投資者對基金佈局的諮詢也漸漸提高,尤其是馬多夫騙局後,他們更希望知道投資的基金種類與方向。
看重投資組合平衡
聯昌信安回教資產管理公司拿督諾理巴也提及,金融危機前,投資者都會專注高回酬的基金,但現在反強調投資組合的平衡。
“以往鍾愛保本基金的投資者,也彷彿在金融海嘯中,發現所謂的保本基金,並非完全受保障,因此,更加強調基金的安全性。”
此外,基金經理的心態不再像以往般,不斷催促客戶買基金,而是扮演起顧問角色,去處理客戶的財務需求,再從風險組合來決定其合適的產品。
吳翠翠進一步解釋,基金的銷售程序在危機後大幅加強,例如需先確保投資者的風險組合,即使產品適合,也得讓投資者瞭解其安定性,而產品的特色也有一套跟隨的程序。
基金經理人潘力克認為,投資者與基金經理都應該在金融風暴的洗禮後,調整投資者心態。
資產分配是穩定回酬關鍵
他以投資者為例,他們應以技術層面來衡量“保本”與“保障”因素,很多投資者經常忘記投資的終極目標,而一窩蜂地追求受歡迎的基金,其實,資產分配才是穩定回酬的最關鍵。
“若只是追逐盛行的基金,有時候可能導致錯誤決策,並在錯誤的時機‘進’與‘出’,影響了長期投資。”
至於基金經理,他認為,如果客戶的投資目標難達成,基金經理有必要當起“老師”,教育投資者正確的投資心態。
“基本上,市場有很多資產分配的選擇,基金經理得瞭解當中的優劣勢,並告訴投資者,因為投資者可能不理智地以‘儘可能最高’來追求回酬或只尋求數字表現。”
投資者瞭解相關風險
他坦言,基金經理也必須讓投資者瞭解到,若他們同意承擔相關風險,不應對投資的結果有任何怨言。
他笑言,有時候,一些投資者較善忘,換了數次基金佈局後,再度忘記最初的目標,又再追逐高利。
“基金經理務必提昇自身的教育水平,才能向客戶解釋相關基金產品。”
“行動比言語更為響亮!”,諾理巴直言,這是基金經理與投資者最佳的溝通方式。
投資教育是一大挑戰
豐隆資產管理私人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員兼執行董事吳清豐反而認為,教育客戶是一大挑戰,因客戶一般只強調回酬。
“所以,基金經理往往得設法讓他們瞭解到投資的基本因素,而且,投資路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他們必須明白其高低起伏風險。”
他解釋,基金經理有義務教育投資者,讓他們回到投資基礎,即多元化的重要性,當投資者瞭解相關資產的波動,必然作好投資的心理準備。
他也強調,基金經理應按時監督基金並重新平衡投資組合,以系統方式力求多元化。
投資氣候由“西”轉向“東”,也令新興的亞洲市場成為基金投資者近期關注的風向。
諾理巴認為,全球新興市場,如拉丁美洲、東盟、中國與東南亞基金近期備受矚目。
她說,金融風暴其實也動搖了民眾對股票基金的需求,但該情況已改善,預計2011至2012年期間將恢復元氣。
對於有人唱衰大馬在未來5至10年都難有很好的投資產品,諾理巴極不認同,看好投資熱潮由“西”流向“東”後,大馬絕對有望成為未來的回教投資金融中心。
游資亂竄資產泡沫危機
另一方面,近期熱錢肆虐吹大各國資產泡沫,已引起各國與廣泛投資者疑慮,潘力克坦言,游資過於旺盛下,一些地方確實將出現資產泡沫危機,因此投資時應更加審慎。
“世界資金亂七八糟危機四伏,投資者當前應對投資情況保持機警,至少嘗試多元化投資。”
他直言,泡沫究竟何時爆發?沒人能給解答,惟若投資過熱,民眾與其對高利窮追不捨,不如保留現金。
儘管如此,諾理巴仍基於國內消費力支持,樂觀看待新興市場。
“事實上,除印鈔票,美國消費者不消費也是經濟雙重衰退的隱憂,但倘若發生,也只會在特定國家,我對新興市場仍持正面看法。”
基金投資的迷思
定期定額一定讓成本較低?
多數理財顧問談到定期定額投資法,都會說定期定額投資法(Dollar-cost averaging)可以平均買進成本,而這個價格平均效果,會因低價時買較多單位,高價時買較少單位,而使定期定額法的平均持股價格,低於同一段時間的平均價,然而事實上,定期定額投資法不一定讓平均成本較低,有時反而是單筆投資(Lump-sum)較有利。
儘管如此,定期定額投資法還是值得推薦,不是基於它會讓平均成本較低,而是可讓投資人克服心理障礙,強迫儲蓄並作長期投資。為克服投資行為上的不理性,避免追高殺低,維持有紀律的投資,定期定額其實是一種不錯的解決方式。
一般上,當長期投資報酬率預期為正數時,單筆投資的平均成本就會低於定期定額。
反之當預期報酬率為負數時,單筆投資的平均成本就會高於定期定額。換句話說,看漲應當單筆投資,看跌應當定期定額。
挑選基金忘了資產類別?
橘子和蘋果不能一起比較,若你挑選基金時,只注意特定績效評比數字,而沒有注意基金資產類別,則就像拿橘子和蘋果在比較哪一個水果比較脆。
夏普指數(Sharpe Ratio)是嘗試基金評比的人會注意的數字,它表示承擔每一單位報酬率標準差時,所能獲得超過無風險利率的額外報酬率,就是(基金報酬率-無風險利率)/基金報酬率標準差。
但是由於不同資產類別的平均報酬率不同,標準差的大小會受平均值影響,所以不能拿股票基金的夏普指數來和貨幣基金的夏普指數比較。
不知道去蕪存菁?
很多人認為基金是長期投資,所以買好了就擺著,不去看它,忘了即使是長期投資,還是要定期檢視,及時去蕪存菁。尤其是當基金的績效開始走下坡,連續幾個月,基金績效在同類型基金的排名裡,都處在後段班,不要猶豫,就大膽轉換或贖回該檔基金吧。
現在流行甚麼就買甚麼,穩賺?
很多投資人喜歡追逐流行,現在流行甚麼,就買甚麼基金。就像現在黃金、能源價格上揚,相關產品即成了當紅炸子雞,其實,買基金不一定要追逐市場熱門的產品,尤其是對本身不熟的產品,千萬不冒然投入。
資產配置迷思
很多人被“資產配置”這四個字害慘了,其實,資產配置對資本額較大的投資,確實可發揮風險分散的效果,但就小額投資來看,效益並不大。不過,投資者不妨將股債配置視為一個參考指標。
舉例,如果一家公司將未來股債配置的比率,從原本股債各半,提昇至股六債四時,可以解讀為,這家公司對未來股市看法是趨於樂觀的。
一出現虧損就停扣?
由於定時定額的主要精神是以平均成本法原理來分散風險,所以請不要一看到虧損就急著停扣,讓平均成本法破功。投資者定時定額投資之際,千萬不要太在意過程,而受短期市場波動影響,只要堅持既定投資計劃,一旦空頭市場結束,市場翻轉時,將手中累積的單位悉數賣出,獲利自然可觀。
隨時買,不要賣?
有人說,定時定額投資法是“傻瓜投資法”,告訴投資者“隨時買、不要賣”,其實是錯誤觀念。定時定額投資基金,雖然沒有進場時點的問題,但一定要設定獲利目標,適時贖回、設定停利點,要懂得買基金,更要懂得賣基金。
為甚麼需要停利?因為要走完一個經濟循環,大約需要2至3年,如果不適時獲利了結,當經濟開始衰退時,報酬率可能就會下滑。因此,以定時定額方式投資時,一定要把握的原則就是:“停利不停損”,只要達到了目標報酬,不要猶豫,趕快贖回停利。
堅持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
單筆投資做錯了決定,就要即時停損,有些人很“硬頸”,一直要等到指數漲回來,才願意脫手,非得要“在哪裡跌倒、在哪裡爬起來”,但有時股市卻是越等越低,越等越心寒,跌倒之後,就很難再爬起來。
因此,進行單筆投資時,不僅要停利,更記得要停損,不要讓自己成了穩定股市的一員。
專家說基金
定期定額+設定停利贏面大
常有人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台灣台新銀行新莊分行經理卓育芬覺得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從踏入職場以來,就貫徹這項原則,每個月除固定生活費外,會將剩餘的資金(約薪水的一半)固定投入基金商品。
剛開始,卓育芬以定期定額投資,累積財富,待投資標的獲利達約15至20%時,就會部份停利,停利贖回後的資金,等到市場回落時,再將已贖回的資金單筆投入有潛力的基金市場,這樣的投資方式,讓卓育芬每個月除領固定薪水外,可獲得額外的投資收益。
應懂得分散風險
不過,不論是多積極的投資者,都應該要懂得分散風險,將部份資產移到比較穩健的固定收益型產品,例如:債券型基金或海外債券。因此,她陸續將約三成的資金,投資在固定型的收益商品,每年有固定且不錯的收益率。
但這類的商品大多數為美金計價,所以她將定期配發的收益,不定時轉換成新台幣,或留做定期定額的扣款,透過固定收益產品所配發的利息,來養大投資基金的基礎,持續累積資產規模。
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她跟先生買了人生中的第一棟房子。除300萬元頭期款外,其餘約七成皆向銀行貸款,雖然前三年貸款利息負擔較高,但自2008年開始降息後,貸款負降低,有多餘的資金可以再加碼,投資股票市場。
考量股票市場變化實在太快,不適合自己的個性,卓育芬選擇以指數股票型基金(ETF)來參與股市投資。
資產配置除積極投資外,卓育芬認為個人及家庭的周全保障更是不可或缺,所以她為自己及家人投保傳統型保險商品如醫療險、意外險及壽險等,萬一有意外發生時,就是一家人最好的防護傘。
定期定額解波動困擾
在全球連動關係日趨緊密的現代,使投資市場干擾因素變得更多更複雜,導致股市波動愈來愈劇烈,許多投資人因害怕市場波動而拒絕再投資,但台灣台新投信總經理藍新仁卻認為,這是一種心理障礙,在市場下跌時退出投資市場,反而會坐失最佳投資時點,造成跌價損失再也無法拉回來的悲劇。
投資人若要克服心理恐懼,並且破除“害怕波動”及“欠缺配置”的二大投資迷思,最好的投資策略即是定期定額投資共同基金。
他表示,共同基金是由專業研究團隊操盤,投資標的多元,本身即有分散風險的功能,而定期定額就是平均成本的概念,不用考慮進場的時機。當淨值處於高檔時,同樣的一筆金額可以買到較少的單位數,但淨值跌至低檔時,則可以買到較多的單位數,長期下來,基金的平均購買成本會降低,也就不用擔心任何危機事件對淨值的衝擊。在他目前緊湊、繁忙的工作中,定期定額已成為他的最佳投資術。
時間拉長效益顯現
藍新仁強調,定期定額投資效益一定要把時間拉長才能顯現,以中國股市為例,據Lipper統計,在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27日六年多期間,MSCI中國指數定期定額一年報酬率為6.54%,二年報酬率為20.58%,五年報酬率達35.26%,六年報酬率達59.92%,投資期間愈長,可獲取愈豐厚的報酬。
台灣股市的經驗也是一樣,根據統計,即使是在歷史高點12,000點時開始定期定額投資,持續扣款7年後,可創造近38%的報酬率,但如果是單筆投資,則7年下來累計還是虧損了四成以上。
藍新仁認為,定期定額是平均成本概念,波動性大才能達到分攤成本的效果,而台股基金、中國基金、拉美基金、新興歐洲基金等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能發揮定期定額的投資效益。
結語
很多人說,基金是一種簡便的投資工具,但曾幾何時,這投資突然變成了投機?時移勢轉,在全球股市乍寒還暖,又乍暖還寒,又突然撥雲見日的今天,無論是“保本”還是“高回酬”,“保障”還是“平衡”?最重要的還是作足功課,深思基金投資之道。(星洲日報/投資致富‧財富焦點)


理財三招‧教孩子累積財富

很多父母自己都不懂如何理財,但是這樣的父母要如何幫孩子計劃未來呢?研究報告指出,孩子接受各種能力的培養,都存在關鍵期,在美國所謂的孩童理財教育要能達到三歲辨認硬幣和紙幣,六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13歲打工賺錢,學習簡單投資工具。
父母常常忙於工作,無法如此費心規劃,因此,提供以下簡單的三個方向給父母親作為參考,就算父母不會理財,一樣可以培養出具有正確金錢觀的小朋友。
1‧要讓孩子瞭解錢財得來不易:
現在大部份的孩子都沒有經歷過錢不夠用,入不敷出的生活,因此不懂金錢的重要性,父母不妨從小讓孩子知道家裡收支情形,適度參與家中投資決策,一方面讓孩子瞭解家中經濟情況,增加孩子的責任感,另一方面讓孩子瞭解父母工作的辛苦。
另外,可藉此向孩子介紹各種理財商品的特質與功能,如小額存款與定期定額基金投資,讓孩子瞭解透過工具可幫金錢增值的好處。
2‧要讓孩子懂得花錢:
父母在生活中最好能給孩子一些實際花錢的機會,購物是很重要的機會教育,讓孩子參與購物的決定,知道想要與需要的差異,並做出取捨。另外,定時給予一定額度的零用錢,藉此培養孩子的數字觀念,也可讓孩子學習在固定時間內分配金錢,避免日後成為時下流行的“月光族”。同時鼓勵記帳,除可讓孩子充份清楚自己的花費情形,也趁機養成良好的理財紀律。
父母們亦可檢視孩子消費傾向,協助建立正確消費習慣。
3‧讓孩子懂得儲蓄與投資:
儲蓄是理財的基礎根本,如果孩子能建立良好的儲蓄習慣,表示已成功踏出理財的第一步,同時,為建立孩子“自己的錢”的觀念,父母可為孩子開立銀行帳戶,並於此帳戶累積教育金,利用定期定額基金投資,適合擁有年齡較小的孩子的家庭,選擇相對長期且穩定的投資方式,讓他們親身感受“複利”的效果。最後協助孩子設定目標,並透過預算的觀念達成消費與儲蓄平衡的目的。(星洲日報/投資致富‧財富教室)

怎樣才算有錢人﹖

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看來,年收入25萬美元就算是富人了。地產大亨特朗普(Donald Trump)則有自己的標準(他的淨資產取決於他的“感覺”,比如他說過“我今天感覺像個資產有27億美元的億萬富豪”)。而在很多百萬富豪看來,資產達750萬美元才算富有。但一項新的調查給你提供了一些別的線索,以便讓你知道自己是否富有。
投資管理公司Phoenix International and U.S.Trust對可投資資產在300萬美元及以上的個人展開調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援引調查結果說,當出現這些情況時,你就知道自己是富有的……
1. 錢不是障礙。
超過半數(56%)的人表示,當他們可以無所顧忌地買任何想要的東西時,他們認為自己是富有的。
2. 神奇的數字。
略微超過三分之一的百萬富豪說自己的儲蓄達到某一數字時他們變得富有了。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說儲蓄要在100萬至200萬美元間。另外四分之一的人說要200萬至400萬美元。只有15%的人說他們要500萬至1,000萬美元的儲蓄,僅4%的人說儲蓄要超過1,000萬美元(這些人肯定都住在紐約)。
3. 追求自己的激情。
好吧,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狐猴救援者或深海海底探險家,但14%的百萬富豪說有能力追求興趣或激情是富有的標誌。
在這一群體中,大多數人說他們計劃旅行或“尋求樂趣”。
4. 你告訴朋友:
讓你的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即家族財富管理機構)和我的聯繫吧。當然,如果你請得起家族辦公室,你的個人資產恐怕也超過1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你當然知道自己很富有。
5.你認為年薪160萬美元不算多。
然而,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財富是衡量自我價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資產“有些重要”。70%的人認為對於他們來說,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好壞,以及子女的成功最為重要。
你還能想出別的線索證明自己是富有的嗎?(星洲日報/投資致富‧財富調查)

理財三點式‧保險+定存+基金

甫踏入社會的新鮮人,對於銀行櫃台前,琳瑯滿目的投資商品,肯定不知從何下手。銀行財富管理部門主管建議,新鮮人可把握“保險不可少、保留部份現金、定期定額投資”三項基本原則,依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從保險、定存和基金三種商品著手。
新鮮人拿到第一份薪水後,記得進行規劃,保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銀行主管說,愈年輕時投保,保費愈便宜,所以基本的醫療險、壽險一定要先投保。
保留急用金
不跳腳
接下來,也要保留一部份現金在手,才不會臨時有資金需求時捉襟見肘。
因此,每個月拿到薪水時,記得將手頭一部份的資金,存放在定期或活期存款中,以備不時之需。不過,目前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大約只有2%,所以存放的金額不用太多,以免利息,全都被通膨吃光。
銀行主管說,一般而言,要保留可供三個月生活費的現金,以免青黃不接時,還得和家人、朋友調頭寸。
銀行主管認為,新鮮人不用急著一領到薪水就拿去投資,應該先進行儲蓄,準備好緊急預備金,並做好保險規劃後,再考慮股票、基金等投資工具。
在挑選保險工具部份,新鮮人應選擇低保費、高保障的險種,小錢也可買到大保障。
舉例而言,如定期壽險、意外險,終身壽險搭配意外險、醫療險附約,先建立起最基本的保障。
另外,保單的內容應當依照個人工作內容與風險程度來規劃,例如,工作內容屬外勤、業務性質,或是經常出差、騎乘摩哆車上下班,就應考慮提高意外險,以及意外醫療的額度,若是屬於內勤,就不一定需要提高意外險。
定期買基金
賺複利
在投資部份,缺乏時間關注股市的新鮮人,可以考慮透用銀行的定期定額機制,購買海外基金,每月最低只要3,000元,就可以逐步累積財富,存下自己的第一桶金。
銀行主管指出,若是能承受較大風險的積極型投資人,可以購買新興市場的股票型基金,若是擔心風險,可以購買股票和債券兼而有之的平衡型基金。
銀行主管指出,一天只要省出一杯咖啡的錢50元,一個月就有1,500元,一年就有18,000元,看起來不過是一筆小錢,但是經過複利的時間魔法,小錢也能滾成大錢。(星洲日報/投資致富‧財富教室)

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向猶太人學致富術

“股神”接班人事件無聲落幕,不論波克夏形象是否受損,巴菲特的地位仍絲毫無損。猶太人是天生會賺錢的民族,除了“股神”,Google兩位創辦人及蘭桂坊之父盛智文,都是表表者。
20出頭就赴美與猶太人共事的專業談判師學會會長兼香港市務學會講師趙彼得總結,猶太人賺錢秘技在於重誠信、守時及有一套尋找商機的模式。“只要懂得與他們共處,等於能克服所有危機,馳騁商場無往而不利。”
美國人的財富,大部份落在猶太人手上,不論金融、學術以至科學界,猶太人均獨佔鰲頭。趙彼得坦言,其智慧是經過歷史磨練:“猶太人身份本來卑微,大屠殺時意識到行動要快才可避過子彈,為了求存,就要掌握時間,也需懂得尋找逃生機會。”
遲到等同不尊重神
猶太人敬重神,認為不尊重時間,等同不尊重神的賦予。開會、送貨時間一定要準,不然他們會認為你對神不敬,會給你懲罰。簡單說,即是你送貨不準時或貨物有瑕疵,他們會要求退貨或賠償,你的損失將會很慘重。
當年趙彼得以香港Top Sales身份被猶太老闆羅致,20多歲即坐正副總裁。捧到上天,不過頭兩年的工作壓力,令他處於無地自容:“他們要求很高,目標一定要達到。惟有提供賺錢方法,才令他們刮目相看。”
曾兩度跳槽失敗,第一次因為“比預約時間早了20分鐘”,第二次是“未能在限時3分鐘內提供賺錢方法”,他從教訓中學精:“直接致電負責人說,我有個製造汽水的新配方,產品一定大賣,可極速打敗現時的飲品龍頭。”強勢說話方式,最能引起興趣;想加強效果,更可說:“不用3分鐘,我20秒就能告訴你如何賺大錢!”
能擔任猶太企業集團高層,趙彼得的方法是學懂談判、融入其宗教和文化,把自己當成猶太人。
金科玉律
● 從不妥協:即使有外來因素影響,也必須達到目的。
● 重視時間:不容許早到或遲到,例如見工早到也不會獲聘,凡事必須準時有計劃。
● 尋找商機:只接受能獲利的營商提議,而提議者必須做得到,否則會討回雙倍損失。
● 擅於交際:應酬從不吝嗇,懂得拋磚引玉,好客又豪爽。
● 幽默時尚:經常笑面迎人如沐春風,談吐風趣充滿魅力;注重儀表,整潔高雅,員工不剪指甲會被視為不尊重工作及合作夥伴,必遭解僱。
● 見識廣博:喜歡閱讀且教育程度高,勤力,視知識為做人哲學;沒學識的人多數無法融入。
● 不易記仇:今天是敵人,他日也可視為合作夥伴,只要有才幹和賺錢能力,必會招攬。
● 分析力強:精於算術,心思細密,熟知天下事故能察覺端倪,在其面前說謊會被識破。
● 一諾千金:簽定合約就無退縮餘地,誠信破損後再無合作機會。
猶太富豪教育經
1. 從小理財
金錢概念清晰
猶太小孩滿周歲,父母就會送股票作禮;3歲能辨認紙幣、硬幣;5歲知道何謂買賣和如何賺錢;7歲懂得看標籤價格;8歲去打工賺錢學儲蓄;11歲要懂得辨識廣告伎倆和銀行術語。
例子:巴菲特11歲在父親證券行打工並學習投資;14歲利用送報紙賺來的1千200美元買下40英畝土地,並轉租給佃農,累聚龐大財富。盛智文也在10歲開始賺錢,20歲已擁100萬加元財富。
2. 自小愛閱讀
見聞廣博
父母從小培養子女閱讀習慣,灌輸“智慧”是別人無法搶走的唯一東西,任何話題都能談上,商場作風豪爽健談。
例子: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19歲在時裝公司打工,20歲出頭來港工作,31歲看到香港欠缺特色西餐廳,於是在蘭桂坊開了一家,看準市場商機發展飲食事業,成為“蘭桂坊之父”。2004年獲委任為海洋公園主席,近年擴展夢幻水都吸引遊客,從容面對迪士尼挑戰。
3. 具創業野心
洞察先機
猶太人重視宗教,更有集民族千年智慧的營商聖經《塔木德》,世代傳誦,書中提到致富可靠後天培養,能力不是天生。惟有洞察商機,比人快一步,才可成龍。
例子:Larry Page、Sergey Brin意識網絡發展空間龐大,創辦Google。
又染指手機軟件領域,開發Android、電腦操作軟件和雲端應用,向蘋果及微軟下戰書。(星洲日報/投資致富‧財富教室)

退休生活‧大馬人謹慎樂觀

2011-06-26 18:45

當世界搭上老化的特快車,“退休”這兩字是否經常在你腦海中浮現?然而,人類愈來愈長壽,卻發現中年失業愈來愈顯著......眼前,竟然是數不儘的“退休”壓力!
一項針對17國的退休調查顯示,高達68%的大馬受訪者擔心沒有能力應付退休後的財務問題,在亞太區中居首,突顯大馬人對“退休”的“錢”景茫茫。
面對“退休”,你又是否跟他們一樣,徘徊在十字路口?今天,《財富焦點》將為你剝絲抽繭,讓你掌握大馬人對未來退休的“動向”。
大馬人口趨向老化
很久以前,大馬是一個由年輕、大量工作人口主導,經濟快速成長的“東亞虎”,但今日的大馬,正逐步走向先進國後塵,轉向由老年人口組成的成熟發展國。
2050老年人或增至16.3%
1980年,超過65歲的人,只佔人口的3.7%,但在2010年,已上升至約5%,2050年或進一步走高至16.3%。望著這令人意想不到的數據,你也許才如夢初醒,大馬老得好快!
然而,這重大的人口轉變也讓就業者和國家面臨種種挑戰,因退休人士不斷增長,令他們得背負著退休收入和醫療保健的供應負擔。
42%人認為退休是生活新開始
儘管與其他主要經濟體一樣,大馬在面對人口急速扭轉的挑戰時,依然積極看待“退休”,大家普遍認為,退休是一個讓生活從新開始的機會(42%),是亞太地區中,第二個主要視“退休為尋求全新生活機會”的國家。
另有37%認為,“退休”是休息和放鬆的好機會,但也有少部份人(13%)自覺,退休可令工作時間靈活,這看法在年長的大馬人中更明顯。
健康與理財規劃成退休關鍵
當提問到退休關鍵時,“保持健康“與“良好的理財規劃”成為受訪者的主要回應,反映大馬受訪者普遍認為,不僅要在身理上享受退休,也需擁有足夠的金融資產來應付退休。
另一個意外的是,眾受訪國中,大馬對宗教最虔誠,高達60%的人認為,宗教對愉快的退休生活舉足輕重。
雖比上一代好
大馬人對退休仍焦慮
過去數十年間,大馬經濟快速成長,也帶動了受訪者對退休樂觀的態度,高達62%的人預期自己的退休狀況較父母優,也有18%的人,相信自己退休的生活水平,和父母情況不相上下。
只是,認為自己生活會變糟糕的人也不容小視,高達20%。當中,超過一半相信,全球金融風暴導致他們的投資和積蓄貶值;48%的人認為,工作和事業比以往無保障。
年齡增長
對安然退休顧慮走高
另一受矚目的是,大馬民眾看來隨年齡增長,對安然退休的顧慮走高,介於40至49歲和50至59歲之間的人,普遍視退休為財務困境,這再度突顯中年危機的憂慮。
儘管如此,大馬民眾並沒有因此作好防患未然的措施,據調查,多達94%的人相信,擁有足夠的錢安度晚年非常重要,但只有60%受訪者直言,擁有充份的財務準備,另34%更坦言沒有充份準備。
逾68%人憂慮退休財務
上述困擾主要源自如何應付退休財務的疑慮,逾68%受訪者表示,他們不是稍微擔心,就是非常憂慮退休的財務。
大馬人看來已領悟到須規劃以為晚年作好準備的事實,只是,“無法預料的事”,成為退休主要疑慮。
值得一提的是,“沒有足夠儲蓄應付退休醫藥費”也成為主要顧慮。
另外,2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財務準備齊全,並能夠迎接即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
大部份大馬受訪者也希望,自己的儲蓄和投資足以應付退休後生活,只有微不足道的9%,以政府退休金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不過,竟有12%的人茫然失措,對自己退休後的主要收入來源一無所知。所幸,該比重仍在眾受訪國中佔最低。
大馬人多做好退休規劃
想要安然度過晚年,財務規劃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大馬人又是否作好了相關準備?根據調查,卻有令人意外的驚喜,大馬人在背負著未來退休生活的重大責任下,財務規劃行為竟引領眾受訪國。
高達84%的大馬受訪者已為未來退休做好理財規劃,顯示大馬人普遍對未來,採取獨立且積極的態度,尤其逾60%的受調訪者,自己規劃退休,並未咨詢顧問。
年輕人理財規劃
引領其他階層
至於另27%尋求專業理財咨詢的受訪者,幾乎都是規劃者,說明他們以專業意見來輔助規劃,而非取代它們。
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在理財規劃中引領其他階層,年齡介於30至39歲的人,並擁有理財規劃的受訪者多達86%,較介於50至59歲的規劃者多5%。
調查也透露,相比之下,有理財規劃者可享有更多好處,這些優勢兼具“軟”與“硬”
條件,除包括更多且多元化的退休積蓄,也包括對晚年更少的疑慮,以及更加正面的人生觀。
執行理財規劃的人,不只享有更富裕的退休生活,也較非規劃者更正面看待退休。舉例,擁有理財規劃的人較沒有理財規劃的人,對自由的感受較深,同時對財務困境等的負面聯想較少。
定期儲蓄多元投資
長遠受惠
上述調查是匯豐銀行針對世界各地17個市場高達1萬7千名上班族所作的“未來退休”民意調查結果。這是一項有關全國退休動向的獨立研究,主要探討與人口老化和世界平均壽命增長等關鍵課題的見解。
大馬的受訪者達1千零33名,該計劃也主要分享未來十年裡,大馬家庭對快速變化的退休形態作出的反應。
再魯丁:老化是21世紀最大挑戰
大馬匯豐回教保險(HSBC Amanah Takaful)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員再魯丁依薩發表示,“老化是21世紀最大挑戰,而這不再是先進國家所面對的現象!”
他進一步解釋,到了2050年,亞洲年齡超過65歲的樂齡人士將是目前的3倍,衝上9億人,屆時,在亞洲,超過65歲的樂齡人士與正處就業年齡的人士,比例將是4對1,導致傳統的退休方案無法持續。”
再魯丁表示,大馬人瞭解到,必須為退休作出積極準備,以更能掌握本身的理財規劃,而亞洲人向來是安穩的儲蓄者,培養良好的定期儲蓄習慣且多元投資,這是非常重要的,因這將讓他們長遠受惠。”
大馬人是最具創意理財規劃者
上述調查也帶來不少意想不到的驚喜,首先,與眾受訪國相比,大馬人是最具創意的理財規劃者,這是大馬經濟快速擴張時,值得讚賞的發展。
此外,大馬是眾國家中,最少依賴政府方案撥款以維持退休生活的國家,而大馬年輕人也最積極為未來作出規劃。
即使公司退休金無法彌補差距,大部份大馬人都傾向依靠自己的積蓄來退休,該情況也對大馬有利。
基於未來30年,人口將開始老化,造成員工無法依賴孩子資助他們的退休生活,該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帶來不少新挑戰,尤其在國家醫療經費削減方面。
該發展也讓大家不得不擔心醫藥費即將耗盡他們的退休積蓄。
“針對無法預料的事情,資產保護也是大家所關注的。”
5建議改善晚年經濟
匯豐因而對要立即採取行動改善晚年經濟狀況的人,建議了5個基本條件:建立明確的短期和長期目標、設立基準、建立一個綜合性的理財規劃、執行計劃及評估計劃。
主要調查結果
● 眾受訪者中,大馬對宗教最虔誠,高達60%的人認為,宗教對愉快的退休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 理財規劃和保持健康被視為愉快退休生活的重要成份。
● 大馬人樂觀看待未來,62%的受訪者相信,他們退休後的情況會較父母更富裕。
● 68%的大馬人依然擔心無法應付退休後的財務問題。
● 60%的人擔心儲蓄不足;64%的人擔心“無法預料的事”會耗盡儲蓄。
● 大部份人無意依賴政府退休金,只有9%的大馬人預期,政府退休金為退休後的主要經濟來源;23%的大馬人希望,儲蓄與投資足以應付退休後生活。
● 大馬在理財規劃中,領先眾受訪國,高達84%的大馬人為未來退休規劃,但只有3%的受訪者尋求財務咨詢,也沒有制定理財規劃。
● “規劃”在任何年齡層都普遍,尤其介於30至39歲的群眾。
● 大馬公民似乎偏愛自己策劃理財方案,67%的大馬人喜歡制定專屬的理財方案,尋求網上財務咨詢的大馬公民只佔46%。
結論:(星洲日報/投資致富‧財富焦點)
你的“退休”動向,是否如以上受訪者一樣,抱持著某程度上的樂觀?但是,若未作好財務規劃,卻對“退休”感到樂觀,可能對未來樂觀得太早,正如理財專家總是斬釘截鐵說:“及早作退休理財規劃,才能越來越輕鬆!”,若不想老來生活苦來等,最好還是趁還年輕及早規劃,面對未來“退休”這兩個字,就更無需恐慌了。

你把錢都花在哪了?

現在仔細想一想:“到目前為止,生命中所曾擁有過的錢都跑到哪裡去了?你滿意當初所做的選擇嗎?”
我們處於一個重視物質生活的社會,大部份人都有一張“希望擁有哪些東西”的夢想清單―雖然我們已經擁有很多了;我們也處在一個鼓勵消費的社會,不管有錢沒錢,我們會把錢花在商品、假期、娛樂和賭博上―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
環顧家裡四周看看,有不少東西都是用錢堆積起來的―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要花錢。但是,你有沒有好好算過,家裡的所有東西究竟花了多少錢?
當然,我們可以選擇花錢的方式,但是瞭解自己所做的選擇,與確定自己是否能從選擇當中獲得快樂,將是進行自我改變的最大前提。
將花費列出清單
回想過去3年裡,你都把錢花在哪裡?拿出紙筆,把想到的列出一張表格,也許會有諸如以下的花費:
● 培訓科目或課程。
● 物質上的東西,例如CD音響、計算機、電器用品或廚房設備等。
● 抵押借款或租金。
● 一大堆帳單。
● 衣物、鞋子、化妝品、裝飾品。
● 旅行。
● 休閒娛樂―外出用餐、看電影、看表演、參加俱樂部等。
● 貸款或還款金額。
● 酒或藥品。
各位讀者,要誠實列表唷!列完後,再將花費最多的前3項標示出來。
想想看這些花費對你來說有多重要,又有甚麼樣的感想,下面的問題有請你回答:
● 對於花費最多的前3項,每一筆都花得很開心、值得嗎?
● 對於把自己的花費羅列出來覺得高興嗎?之所以花這些錢,是因為有某方面的助益,還是只為了自己高興?
● 對於花費最多的前3項,對你而言也是最重要且最該優先花費的嗎?
● 如果能回到從前,你會想做甚麼改變?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對你自己的花錢方式和花錢後的心情做一次整理。從今天起,對於該做些甚麼改變,以及甚麼才是真的需要,自己將會更清楚明確。如果你常在一些不必要東西做過度的消費,那麼,這時候你真得要好好考慮如何改變自己的花錢的方式了。(星洲日報/投資致富‧財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