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要計算回酬,首先得弄清楚成本。
就像去工作,也得計算每天付出的成本如車油、時間等等是否能換回更高的回酬,所付出的值不值得。
基金投資尤其適合剛開始投資的投資者,但單位信託基金初期投資成本高,因此在投資前,應該搞清楚相關成本。
專家認為,一般上投資基金需要考慮的費用是最初服務收費( Initial Service Charge)和年費。
收費越低越好,但是切記必須以同種類的基金作出比較,因為債券基金一般成本較股票基金低,長期內依然可以帶來相當高回酬,炒作因素也相對少。
根據大馬投資經理聯合會(FiMM)網站資料,最初服務收費也被稱為服務費、銷售費、入場費等,是基金投資者投資基金的成本,作為持有基金單位期間,基金行銷和分銷、基金經理的管理費等費用。
須先支付費用
資料顯示,一般上基金投資者必須先支付5%至10%的提前收費,其中很大部分是代理的佣金。
假設這項收費是5%,投資10萬令吉,就有5000令吉被扣出來當做服務收費,剩下的9萬5000才做投資,屬基金資產淨值(NAV)。
另外,基金管理費一般每年介于資產淨值的1至1.5%,是基金管理成本。
除了行政費,主要是基金經理的酬勞,會在從相關基金的淨資產值扣除后支付給基金經理,無需理會該基金表現。
信託費(trustee fee)則是受托人的服務費,作為監管基金營運的酬勞。這項成本是以每日計算,而且從基金的淨資產值中扣除。
此外,基金的其他開銷還包括審核費、稅務、招股書和年報的印刷費用、郵費、印刷費等等,都從基金淨資產值中扣除。
提前贖回遭徵收費
一般徵收了初期成本的基金,不會向投資者徵收贖回費用。
惟一些基金比如保本基金,在未到期前贖回,就會要徵收贖回收費,未到屆滿期贖回基金的舉動不被鼓勵。
也有一些沒有徵收提前收費的基金,會以每年遞減的方式徵收贖回費用。如第一年內贖回就徵收淨資產值得3%,以此類推,第三年后就無需贖回費。
轉換費,屬于次級收費,一般是轉換基金的時候才會被徵收,不同基金公司有不同的規則。
一些公司允許投資者在一年內進行兩次免費轉換,一些則一年一次,也有公司不給予無免費轉換。
發行時認購巧妙省成本
基金新發行的時候,申購費用會比較低,所以若看好一隻基金前景,又想要節省手續費用,應該盡量在發行時就認購。
此外,紅利再投資不僅節省申購費也能達到復利效果。如果投資者看好一隻基金未來的成長潛力,選擇紅利再投資的分紅方式,首先就節省了申購費。
然后由于按照除息日的基金分額淨值為計算基準,確定再投資份額,增加到投資者的賬戶中,這種方式發揮複利效應,提高基金實際收益。
若真看好其他基金前景,投資者應該把握免費或同公司旗下基金產品間免費轉換的優惠。
不過投資者必須注意,常常更換基金未必能達到想要的投資效果,即便免費也不應該隨便轉換
2013年4月12日星期五
定期定額投資須堅持
投資看似簡單但不容易,加上大部分人都為工作和生活忙碌,無法花費更多時間精心研究每一種投資工具,因此定期定額投資(簡稱定投)是“懶人”最主要的投資策略。
但怎樣定投才會獲得回酬,是不是所有基金都適合定期定額投資呢?
專家指出,要通過定投獲得回酬,成功的秘訣在于堅持,不能因為基金賬面淨值一時虧損而覺得自己虧了錢,手忙腳亂。
定投最重要的概念是不管基金資產淨值變化如何,而是對定投所得單位數量和成本的平均成本作比較。
假設一個人連續做了三期定投,第一期的基金資產淨值是1.50令吉,第二期跌到了1令吉。市場再繼續下跌,到了第三期資產淨值只剩下50仙。
先不考慮基金的收費成本,在連續定投了3個月后,很多人會誤以為上述投資者投入的成本就是3者的平均數1令吉。
事實上,這並不對,而是要從3期定投所獲得的基金單位數量作衡量。
假設3個月里,投資者一共用450令吉買到了550個基金單位,也就是說平均每單位基金的成本是0.818令吉!(參考表)
定投投資者每月投資的總金額都是固定的,因此基金淨值若上漲,買到的基金份額就少,相反,若基金資產淨值下跌了,所獲得的基金份額也就相應增多。
但很多人只看到每份基金淨值的變化,而忽略了定投的重要概念。
一個字“守”
中國著名財經電視製作人李南在其部落格中指出,基金定投最大的好處就是可在市場下跌的過程中有效地分攤買入成本,然后在市場轉好時盡早獲得正收益。
她形容,定投就像種樹一樣, 在市場下跌時,以更便宜價格買到更多樹苗種下去。
等到市場好轉時,就靜待果子成熟。而且收成不只是一個果子,是額外多種的那棵樹的果子!
不過李南認為,定投的好處需要時間來證明。如果投資者覺得自己經歷的虧損好像越來越大,受不了打擊退場,最后還是虧!
只有市場下跌時堅持投資,等到市場反彈后才能收穫比別人更多。
她指出,一般基金定投計劃要持續一個資本市場週期,也就是一個熊市再加上一個牛市。
經一輪下跌和上漲之后,投資者就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賺錢!
但怎樣定投才會獲得回酬,是不是所有基金都適合定期定額投資呢?
專家指出,要通過定投獲得回酬,成功的秘訣在于堅持,不能因為基金賬面淨值一時虧損而覺得自己虧了錢,手忙腳亂。
定投最重要的概念是不管基金資產淨值變化如何,而是對定投所得單位數量和成本的平均成本作比較。
假設一個人連續做了三期定投,第一期的基金資產淨值是1.50令吉,第二期跌到了1令吉。市場再繼續下跌,到了第三期資產淨值只剩下50仙。
先不考慮基金的收費成本,在連續定投了3個月后,很多人會誤以為上述投資者投入的成本就是3者的平均數1令吉。
事實上,這並不對,而是要從3期定投所獲得的基金單位數量作衡量。
假設3個月里,投資者一共用450令吉買到了550個基金單位,也就是說平均每單位基金的成本是0.818令吉!(參考表)
定投投資者每月投資的總金額都是固定的,因此基金淨值若上漲,買到的基金份額就少,相反,若基金資產淨值下跌了,所獲得的基金份額也就相應增多。
但很多人只看到每份基金淨值的變化,而忽略了定投的重要概念。
一個字“守”
中國著名財經電視製作人李南在其部落格中指出,基金定投最大的好處就是可在市場下跌的過程中有效地分攤買入成本,然后在市場轉好時盡早獲得正收益。
她形容,定投就像種樹一樣, 在市場下跌時,以更便宜價格買到更多樹苗種下去。
等到市場好轉時,就靜待果子成熟。而且收成不只是一個果子,是額外多種的那棵樹的果子!
不過李南認為,定投的好處需要時間來證明。如果投資者覺得自己經歷的虧損好像越來越大,受不了打擊退場,最后還是虧!
只有市場下跌時堅持投資,等到市場反彈后才能收穫比別人更多。
她指出,一般基金定投計劃要持續一個資本市場週期,也就是一個熊市再加上一個牛市。
經一輪下跌和上漲之后,投資者就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賺錢!
定期定投 | |||
基金單位 資產淨值 (令吉) | 基金 成本 (令吉) | 獲得基金 單位(個) | |
第一期 | 1.50 | 150 | 100 |
第二期 | 1.00 | 150 | 150 |
第三期 | 0.50 | 150 | 300 |
合計 | 450 | 550 | |
盈虧點 (令吉) | 450/550=0.8181 |
勿以收入分配 衡量回酬表現
除了資本增值,單位信託投資者的額外收益就是通過基金的收入分配(Income Distribution)。
但是,基金的收入分配並不等同于盈利,投資者千萬不得將兩者混淆,更不應用來衡量回酬表現。
基金收入分配就是指基金將收益的一部分,派發給基金持有人。一般上,收入分配將通過2種方式進行,即派發現金和再投資(不派發現金,以派發更多基金單位取代)。
這些部分收益本來就是基金單位淨資產值(NAV)的一部分,而投資者實際上獲得的分配就是自己賬面上的資產。
因此,派發收入分配不會使基金單位價值增加。若以額外單位進行分配,也只是會把基金的單位數量提高。
單位多價值減
根據證券領域發展機構(SIDC)的資料,假設投資者以1000令吉,認購了1000個1令吉的基金單位,基金公司派發5%或5仙收入分配后,投資者的基金價值就會從1令吉減少到95仙。
這是因為基金的總淨資產值已配派掉一部分。
若派發額外單位,如以一單位現有基金單位分配一單位免費單位后,該投資者所擁有的基金單位就會增至2000個單位。
不過所持有的單位價值,不會上漲至2000令吉,它還會保持為1000令吉。而且每單位價值也從1令吉,降低至50仙。
證券領域發展機構也披露,常常有人認為,基金進行收入分配前,就是買入單位信託的好時機。
但收入分配並不會增加單位價值,因此,收入分配不是賺錢的最快方法。投資基金需看更長遠。
但是,基金的收入分配並不等同于盈利,投資者千萬不得將兩者混淆,更不應用來衡量回酬表現。
基金收入分配就是指基金將收益的一部分,派發給基金持有人。一般上,收入分配將通過2種方式進行,即派發現金和再投資(不派發現金,以派發更多基金單位取代)。
這些部分收益本來就是基金單位淨資產值(NAV)的一部分,而投資者實際上獲得的分配就是自己賬面上的資產。
因此,派發收入分配不會使基金單位價值增加。若以額外單位進行分配,也只是會把基金的單位數量提高。
單位多價值減
根據證券領域發展機構(SIDC)的資料,假設投資者以1000令吉,認購了1000個1令吉的基金單位,基金公司派發5%或5仙收入分配后,投資者的基金價值就會從1令吉減少到95仙。
這是因為基金的總淨資產值已配派掉一部分。
若派發額外單位,如以一單位現有基金單位分配一單位免費單位后,該投資者所擁有的基金單位就會增至2000個單位。
不過所持有的單位價值,不會上漲至2000令吉,它還會保持為1000令吉。而且每單位價值也從1令吉,降低至50仙。
證券領域發展機構也披露,常常有人認為,基金進行收入分配前,就是買入單位信託的好時機。
但收入分配並不會增加單位價值,因此,收入分配不是賺錢的最快方法。投資基金需看更長遠。
單層基金價格制方便投資者
世界上,由于許多投資者沒有足夠時間、技巧和資源直接進行投資,因此信託單位基金成了很多投資者累積財富的方法之一。
基金結合眾人資金,通過專業經紀進行投資,相對自己到市場裡單打獨鬥,風險低很多。
同時,直接簡單的價格制度,讓投資者更容易掌握和了解相關資訊,進而做出投資決定。
根據大馬投資經理聯合會(FiMM)資料,我國于2007年7月1日開始,棄用雙層價格機制(dual pricing regime)對單位信託採用單層價格機制(single pricing regime)。
資料顯示,在新的機制下:
1. 基金的買賣就只根據單一的價格,即是其淨資產值(NAV)。
2. 買入基金單位時,銷售收費是在購得基金單位前,就預先被扣除出來。
3. 不同的銷售管道,不一樣的銷售收費,如直接購買、通過代理購買都不同。而且投資者可能還可針對銷售收費進行商討。
比較投資成本
大馬投資經理聯合會披露,以前實施雙層價格的時候,單位信託基金公司會在報章上刊登單位銷售價和贖回價,但銷售收費卻隱藏在銷售價格裡。
新的機制里,單位信託的價格就是其淨資產值,銷售收費則是根據淨資產值計算,比如興業的股票基金、平衡基金、支線基金等,每單位銷售收費可高達淨資產值的6%。
假設一個投資者的基金投資額是1000令吉,想要投資的基金,每單位淨資產值是1令吉,銷售收費是5%,那投資者的成本就是50令吉,支付1050令吉,便購得1000單位。
基金的收費細節將顯示在每月的交易賬單上。
這情況下,投資者就可以針對不同基金清楚列名的收費資訊等,直接比較他們的投資成本。
此外,由于各投資管道收費不同,投資者也可以獲得不同的諮詢服務。不過,專業的服務收費自然就更高了
基金結合眾人資金,通過專業經紀進行投資,相對自己到市場裡單打獨鬥,風險低很多。
同時,直接簡單的價格制度,讓投資者更容易掌握和了解相關資訊,進而做出投資決定。
根據大馬投資經理聯合會(FiMM)資料,我國于2007年7月1日開始,棄用雙層價格機制(dual pricing regime)對單位信託採用單層價格機制(single pricing regime)。
資料顯示,在新的機制下:
1. 基金的買賣就只根據單一的價格,即是其淨資產值(NAV)。
2. 買入基金單位時,銷售收費是在購得基金單位前,就預先被扣除出來。
3. 不同的銷售管道,不一樣的銷售收費,如直接購買、通過代理購買都不同。而且投資者可能還可針對銷售收費進行商討。
比較投資成本
大馬投資經理聯合會披露,以前實施雙層價格的時候,單位信託基金公司會在報章上刊登單位銷售價和贖回價,但銷售收費卻隱藏在銷售價格裡。
新的機制里,單位信託的價格就是其淨資產值,銷售收費則是根據淨資產值計算,比如興業的股票基金、平衡基金、支線基金等,每單位銷售收費可高達淨資產值的6%。
假設一個投資者的基金投資額是1000令吉,想要投資的基金,每單位淨資產值是1令吉,銷售收費是5%,那投資者的成本就是50令吉,支付1050令吉,便購得1000單位。
基金的收費細節將顯示在每月的交易賬單上。
這情況下,投資者就可以針對不同基金清楚列名的收費資訊等,直接比較他們的投資成本。
此外,由于各投資管道收費不同,投資者也可以獲得不同的諮詢服務。不過,專業的服務收費自然就更高了
債券型基金非穩賺不賠
“基”民投資單位信託基金時,常常會有迷思,如“第一名基金就是好基金”、“市場一直跌,定期定額不如先停扣”,和“債券型基金穩賺不賠”等。
實際上,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即便債券型基金非常穩定,也不能保證穩賺不賠。
傳統上,本地債券投資活動都局限于投資機構,因為需要很大的投資額。一般單一債券的最低投資額是500萬令吉。
因此,債券型基金是散戶投資債券最好的替代方法。通過更多投資者集資,散戶可以最低1000令吉投資債券。
而且,由多個債券組成,債券基金可達到多元化和降低風險的效果。
但,並非投資債券,就能穩賺不賠。
先釐清錯誤觀念
專家說,要投資債券基金,要先弄清楚一些錯誤觀念。
1. 投資債券基金也有風險。
債券種類繁多,有政府債券、企業債券、結構債券、利率債券及新興市場債券等。
以信用風險來說,政府公債由政府發行,以政府信用做擔保,違約機率趨近于零,因此,投資風險最小。
新興市場債券則因與股市連動性較高,所以投資風險也相對較高。
2. 並不是配息率高的債券基金就是較好的基金。
債券價格會變化,若債券價格下跌,又要付出高配息,就會侵蝕本金,導致領了高利息,卻使總報酬率下滑。
3. 股市跌,債券基金不一定會漲。
還得視債券基金類型而定,發達國家政府公債基金跟股市連動性小,因此與股市表現一般反方向;高收益債券基金與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則與股市連動性高,走勢都一致。
4. 雖然,主要不會強調資本增長,債券型基金報酬率未必比股票型基金差。
如金融海嘯重挫各大市場時,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時,債券型基金的報酬率遠勝于股票型基金。
5. 選擇債券基金也得考慮到個人的風險承受度。穩健保守的投資者一般會選以政府公債為主的債券型基金。積極型的投資者則可挑選高收益債及新興市場債券基金。
實際上,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即便債券型基金非常穩定,也不能保證穩賺不賠。
傳統上,本地債券投資活動都局限于投資機構,因為需要很大的投資額。一般單一債券的最低投資額是500萬令吉。
因此,債券型基金是散戶投資債券最好的替代方法。通過更多投資者集資,散戶可以最低1000令吉投資債券。
而且,由多個債券組成,債券基金可達到多元化和降低風險的效果。
但,並非投資債券,就能穩賺不賠。
先釐清錯誤觀念
專家說,要投資債券基金,要先弄清楚一些錯誤觀念。
1. 投資債券基金也有風險。
債券種類繁多,有政府債券、企業債券、結構債券、利率債券及新興市場債券等。
以信用風險來說,政府公債由政府發行,以政府信用做擔保,違約機率趨近于零,因此,投資風險最小。
新興市場債券則因與股市連動性較高,所以投資風險也相對較高。
2. 並不是配息率高的債券基金就是較好的基金。
債券價格會變化,若債券價格下跌,又要付出高配息,就會侵蝕本金,導致領了高利息,卻使總報酬率下滑。
3. 股市跌,債券基金不一定會漲。
還得視債券基金類型而定,發達國家政府公債基金跟股市連動性小,因此與股市表現一般反方向;高收益債券基金與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則與股市連動性高,走勢都一致。
4. 雖然,主要不會強調資本增長,債券型基金報酬率未必比股票型基金差。
如金融海嘯重挫各大市場時,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時,債券型基金的報酬率遠勝于股票型基金。
5. 選擇債券基金也得考慮到個人的風險承受度。穩健保守的投資者一般會選以政府公債為主的債券型基金。積極型的投資者則可挑選高收益債及新興市場債券基金。
用懶人法投資基金
很多人都想無須動腦筋或浪費時間,就可在投資時無往不利,財源滾滾,但卻沒有一種投資可以不勞而獲。
惟聰明人做事講策略和方法,所以還是可透過看似簡單的“懶人投資”策略,獲得想要的回酬。
“懶人投資”講的是策略,雖說是“懶人法”,至少還得想想辦法,透過有效策略取得想要的回酬。
專家說,定期定額投資越早開始,就越早受益。一般上,投資單位信託基金,定投的起點越早,複利效果也越大。
比較遲開始的定投,要實現同樣目標,早開始定投,每月需要支出的金額就越少。
所以“懶人”應該及早開始定期定額投資,不然就得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得到相同回酬。
投資基金,第二個“懶人投資”策略,就是長期堅持,進而分散風險。時間的價值對于基金定投尤其珍貴,要收穫時間的玫瑰惟有堅持如一。
例如1983年至2003年期間,定投美國股票型基金20年的年平均收益率為10.3%。
長期堅持一般能夠為基金投資帶來不錯回酬,也符合“懶人”的需求,無須時時刻刻注意著股市走勢。加上基金的管理成本較高,若短期內就買賣,扣掉成本,回酬可能比想像中還要低。
投資要注意成本,專家說,投資基金一定要注意相關收費,因為它將影響回報。本傑明富蘭克林說過:“不要小看一點點費用,滲漏的水滴足以淹沒整艘船隻!”
基金定投是理財長跑,基金投資相關收費長時間累加,會產生想像不到的明顯回酬差異。
懶人理財公式無需天天煩
除了上述3招,“基”民也可以透過50%穩守+25%穩攻+25%強攻=懶人理財公式來投資。
利用投資資金,一半用來購買低風險理財產品保本,四分之一購買平衡基金以獲得較穩定的回酬,四分之一投資股票基金獲取風險收益。
投資者也可以參考基金投資足球隊陣型,4一3一2一1。
基金投資者可以借鑒足球隊陣型,對基金投資份額進行分配,起到分散風臉的效果。
即40%的資金購買股票型基金、30%的資金購買混合型基金,20%的資金購買貨幣市場基金和10%的資金購買債券型基金。
惟聰明人做事講策略和方法,所以還是可透過看似簡單的“懶人投資”策略,獲得想要的回酬。
“懶人投資”講的是策略,雖說是“懶人法”,至少還得想想辦法,透過有效策略取得想要的回酬。
專家說,定期定額投資越早開始,就越早受益。一般上,投資單位信託基金,定投的起點越早,複利效果也越大。
比較遲開始的定投,要實現同樣目標,早開始定投,每月需要支出的金額就越少。
所以“懶人”應該及早開始定期定額投資,不然就得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得到相同回酬。
投資基金,第二個“懶人投資”策略,就是長期堅持,進而分散風險。時間的價值對于基金定投尤其珍貴,要收穫時間的玫瑰惟有堅持如一。
例如1983年至2003年期間,定投美國股票型基金20年的年平均收益率為10.3%。
長期堅持一般能夠為基金投資帶來不錯回酬,也符合“懶人”的需求,無須時時刻刻注意著股市走勢。加上基金的管理成本較高,若短期內就買賣,扣掉成本,回酬可能比想像中還要低。
投資要注意成本,專家說,投資基金一定要注意相關收費,因為它將影響回報。本傑明富蘭克林說過:“不要小看一點點費用,滲漏的水滴足以淹沒整艘船隻!”
基金定投是理財長跑,基金投資相關收費長時間累加,會產生想像不到的明顯回酬差異。
懶人理財公式無需天天煩
除了上述3招,“基”民也可以透過50%穩守+25%穩攻+25%強攻=懶人理財公式來投資。
利用投資資金,一半用來購買低風險理財產品保本,四分之一購買平衡基金以獲得較穩定的回酬,四分之一投資股票基金獲取風險收益。
投資者也可以參考基金投資足球隊陣型,4一3一2一1。
基金投資者可以借鑒足球隊陣型,對基金投資份額進行分配,起到分散風臉的效果。
即40%的資金購買股票型基金、30%的資金購買混合型基金,20%的資金購買貨幣市場基金和10%的資金購買債券型基金。
信託基金多樣化分散投資風險
專家指出,單位信託基金本身就是一種多樣化的投資工具,因此投資在基金可以取得分散風險的效果。
但,不同基金性質不一樣,投資效果也會有異。因此,基金投資者還可以在各種風險程度的基金間,作出選擇,進一步強化所擁有基金組合的多元化。
任何投資活動,都有風險,所以投資最基本策略就是要降低投資風險。而投資組合多樣化或分散投資,就是降低風險最普通的技巧。
專家指出,分散投資主要有3種方式,即橫向多樣化(Horizontal Diversification)、縱向多樣化(Vertical Diversification)和地理多樣化(Geographical Diversification)。
橫向多樣化策略是指通過不同投資工具來分散投資風險。一般上,組合里包括股票、債券、固定收入、現金、房產和單位基金信託等。
投資不同類型
縱向多樣化策略則是在同一種投資工具中,選擇投資條件不一樣的產品。舉例,購買股票時,可以分成上市公司規模大或小、公司上市地點和公司主要業務等。
地理多樣化策略,就是選擇投資在不同國家的投資工具,通過不同的地理因素分散投資風險。
《個人理財》資料顯示,若您持有表現不錯的股票型基金,而且回酬相當不錯,就不需要再投資另一個差不多相同性質的基金。
要分散風險,可以選擇其他類型基金,比如主要投資活動是以地理為考量的基金。
若是債券基金,則可以不同期限的債券作風險分散的動作。
債券有分短期和長期,也有分不同發行商,如政府債券、企業債券、投資級別、回酬和國際債券。
專家也指出,債券級別不同,也可分散風險,因為低級別的債券,回酬更高,惟風險也更高
但,不同基金性質不一樣,投資效果也會有異。因此,基金投資者還可以在各種風險程度的基金間,作出選擇,進一步強化所擁有基金組合的多元化。
任何投資活動,都有風險,所以投資最基本策略就是要降低投資風險。而投資組合多樣化或分散投資,就是降低風險最普通的技巧。
專家指出,分散投資主要有3種方式,即橫向多樣化(Horizontal Diversification)、縱向多樣化(Vertical Diversification)和地理多樣化(Geographical Diversification)。
橫向多樣化策略是指通過不同投資工具來分散投資風險。一般上,組合里包括股票、債券、固定收入、現金、房產和單位基金信託等。
投資不同類型
縱向多樣化策略則是在同一種投資工具中,選擇投資條件不一樣的產品。舉例,購買股票時,可以分成上市公司規模大或小、公司上市地點和公司主要業務等。
地理多樣化策略,就是選擇投資在不同國家的投資工具,通過不同的地理因素分散投資風險。
《個人理財》資料顯示,若您持有表現不錯的股票型基金,而且回酬相當不錯,就不需要再投資另一個差不多相同性質的基金。
要分散風險,可以選擇其他類型基金,比如主要投資活動是以地理為考量的基金。
若是債券基金,則可以不同期限的債券作風險分散的動作。
債券有分短期和長期,也有分不同發行商,如政府債券、企業債券、投資級別、回酬和國際債券。
專家也指出,債券級別不同,也可分散風險,因為低級別的債券,回酬更高,惟風險也更高
如何投資指數股票型基金
最近,英國金融監管組織提出,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ETF)在散戶中漸漸變得普遍,但該些基金的複雜程度迅速改變,使得投資者風險逐漸增加。
指數股票型基金數年前才在馬證交所推出,大家對于該產品的了解有多深?指數股票型基金與一般單位信託基金的分別又是什么?
指數股票型基金是一種在證券交易所交易,讓投資者參與指數表現的開放式基金。它將指數證券化,也投資在以指數為依據的原產品或一籃子資產如債券。
但投資者不以傳統方式直接進行一籃子股票投資,而是透過持有追隨指數表現的證券來間接投資。
指數股票型基金與一般基金最大的分別在于,后者擁有一個組合的資產,前者則持有一籃子追隨數標表現的受益憑證。
目前,馬證交所內有5個指數股票型基金。
無經理人管理
根據馬證交所的資料,指數股票型基金並不由基金經理主動管理,它被設計成追隨特定指數的表現。相反,一般基金,基金經理積極管理資產組合,選擇合適的股項以獲得更高的回酬。
就像投資股票,投資指數股票型基金,投資者需要開設中央存票系統(CDS)交易戶頭,然后通過經紀或直接網上交易。
透過直接買賣機制,指數股票型基金市價會非常貼近其他資產的淨值。但指數股票型基金的價格會受到市場供求情況影響。
當然,投資指數股票型基金也有一定成本,投資者需要支付經紀佣金,印花稅和結算費。但比較傳統基金,前者的常年管理費更低,因此長期投資更有經濟效益。
投資成本較基金低
投資指數股票型基金的好處也包括:
1. 更容易分散投資組合(持有多種證券,可以是整個市場,國家或區域),
2. 具彈性(在交易時間內可以隨時買賣),
3. 透明度高(所有的投資項目都一目了然,價格也是即時顯現),
4. 流通性高(投資者可以即刻脫售並像投資股票,在3個交易日后獲得現金),
5. 成本更易負擔(低成本就可以投資在想要投資的股票) 。
此外,指數股票型基金也有派發股息,一般半年或一年一次,惟投資者需仔細參考投資說明書。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指數股票型基金的風險與市場的起落有關,其表現主要受到相關股票或債券的表現影響。
海外發展蓬勃
根據資料,最早的指數股票型基金,是于1993年發行的標準普爾500指數。
此后,針對道瓊、納斯達克、羅素、威爾夏等指數的指數股票型基金紛紛問世。近年來又誕生了針對特定行業,國家,地區及原物料的特殊指數股票型基金。
絕大多數指數股票型基金的指數成分是股票,但基于固定收益證券、債券、商品和貨幣的指數股票型基金也在發展中。
目前,馬證交所內,成分為股票的指數股票基金有4個既富時中國新華40(CIMBA40,0800EA,主要板指數)、富馬隆綜指-EA(FBMKLCI-EA,0820EA,主要板指數)、資本投資(ICAP,5108,主要板指數)和MYETFDJ(MYETFDJ,0821EA,主要板指數)。
固定收入指數股票基金則有ABF大馬債券指數基金(ABFMY1,0800EA,主要板指數)。
指數股票型基金數年前才在馬證交所推出,大家對于該產品的了解有多深?指數股票型基金與一般單位信託基金的分別又是什么?
指數股票型基金是一種在證券交易所交易,讓投資者參與指數表現的開放式基金。它將指數證券化,也投資在以指數為依據的原產品或一籃子資產如債券。
但投資者不以傳統方式直接進行一籃子股票投資,而是透過持有追隨指數表現的證券來間接投資。
指數股票型基金與一般基金最大的分別在于,后者擁有一個組合的資產,前者則持有一籃子追隨數標表現的受益憑證。
目前,馬證交所內有5個指數股票型基金。
無經理人管理
根據馬證交所的資料,指數股票型基金並不由基金經理主動管理,它被設計成追隨特定指數的表現。相反,一般基金,基金經理積極管理資產組合,選擇合適的股項以獲得更高的回酬。
就像投資股票,投資指數股票型基金,投資者需要開設中央存票系統(CDS)交易戶頭,然后通過經紀或直接網上交易。
透過直接買賣機制,指數股票型基金市價會非常貼近其他資產的淨值。但指數股票型基金的價格會受到市場供求情況影響。
當然,投資指數股票型基金也有一定成本,投資者需要支付經紀佣金,印花稅和結算費。但比較傳統基金,前者的常年管理費更低,因此長期投資更有經濟效益。
投資成本較基金低
投資指數股票型基金的好處也包括:
1. 更容易分散投資組合(持有多種證券,可以是整個市場,國家或區域),
2. 具彈性(在交易時間內可以隨時買賣),
3. 透明度高(所有的投資項目都一目了然,價格也是即時顯現),
4. 流通性高(投資者可以即刻脫售並像投資股票,在3個交易日后獲得現金),
5. 成本更易負擔(低成本就可以投資在想要投資的股票) 。
此外,指數股票型基金也有派發股息,一般半年或一年一次,惟投資者需仔細參考投資說明書。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指數股票型基金的風險與市場的起落有關,其表現主要受到相關股票或債券的表現影響。
海外發展蓬勃
根據資料,最早的指數股票型基金,是于1993年發行的標準普爾500指數。
此后,針對道瓊、納斯達克、羅素、威爾夏等指數的指數股票型基金紛紛問世。近年來又誕生了針對特定行業,國家,地區及原物料的特殊指數股票型基金。
絕大多數指數股票型基金的指數成分是股票,但基于固定收益證券、債券、商品和貨幣的指數股票型基金也在發展中。
目前,馬證交所內,成分為股票的指數股票基金有4個既富時中國新華40(CIMBA40,0800EA,主要板指數)、富馬隆綜指-EA(FBMKLCI-EA,0820EA,主要板指數)、資本投資(ICAP,5108,主要板指數)和MYETFDJ(MYETFDJ,0821EA,主要板指數)。
固定收入指數股票基金則有ABF大馬債券指數基金(ABFMY1,0800EA,主要板指數)。
變中求變 確保基金表現不變
投資單位信託基金時,最重要的因素是“獲獎基金”嗎?要怎么做才能確保自己的基金能夠持續生財?
專家指出,不時檢討自己的基金投資組合是必要,因為基金不會在自己所設定的投資期限內,保持不變。檢討基金投資組合,不是基于“為什么”而是“何時”。
《個人理財》雜誌指出,若定期對自己的基金投資組合做出檢討並調整,進而可讓自己的財務目標保持在原定的軌道上。
一般上,基金投資者可以遵循5個條件的轉變,檢討個人的單位信託投資組合。
1. 投資目的和風險承受度
專家說,一旦投資目標或風險承受度改變,就必須調整投資組合。
“一開始,您可能以創造財富為目標,投資在基金,因此願意承擔風險。但是,當您年紀漸漸提升,越來越接近退休年齡時,投資目標就會不同,如從創富變成保本,這時風險承受度也會跟著降低。”
“這就是你要檢討自己的投資組合的時候了。”
此外,專家也披露,當人生有些轉變,如放棄了工作,自立門戶做生意,所面對的風險更大,就要考慮降低基金的風險了。
一般人的風險承受度,每5年會改變,但也受促每2年進行測試一次。
2. 淨資產(Net Worth)
專家指出,很多時候,財務上的意外之財如淨資產增加了,會驅使一個人加大投資額。因此,要加大投資額之前,應該先檢視現有的基金。除了要確保它夠多元化,能夠分散風險。
如果本身的基金已經非常分散,那么就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選擇一些紀錄比較好的基金。
淨資產是總資產扣除總債務后的餘額,投資前,必須認清自己的淨資產有多少。而且基金只是個人投資組合的一部分,以及退休資產的其中一環,不是全部。
3. 單位信託基金表現
專家認為,投資者要每年定期檢討基金的表現,如果基金的表現不如預期,就要考慮更換。但比較時,一定要與同類型的基金進行,否者比較結果不公平。
無論如何,投資者必須了解自己基金的基本因素,如基金中的股項選擇,它們的表現等等,以做出真正的判斷,不會短期表現不好就停止,又或是長期表現不好都不轉換基金。
專家說,基金過去的表現也未必是未來表現的保證。基金基本因素和管理人的技巧才是關鍵,因此建議,買入基金6個月后,開始檢討其表現,3年會是衡量基金表現最好的時限。
4. 投資主題
市場上,投資主題會不斷改變,若能趕上潮流,或許能夠獲得更多回酬。例如,經濟好時,銀行股會受惠。
但是專家指出,這些機會短暫而且難以估計,投資者要知道何時入場和退場。而且,主題性投資講究技術,投資者必須長期觀察市場的發展主題及前景。
投資期限也要注意,一些基金未必能在你預期的時限內表現,因此要注意。
5. 股市出現調整或投資前景
股市大跌未必是壞事,可能也是投資者擴大投資回酬的機會。這時,你可以趁機調整整個投資組合,市場拋售的時候,可以乘低吸納,那手中的基金就會增加。
但專家表示,若個人組合已經很多元化,風險已經分散,就沒有必要調整,調整反而會影響原有計劃
專家指出,不時檢討自己的基金投資組合是必要,因為基金不會在自己所設定的投資期限內,保持不變。檢討基金投資組合,不是基于“為什么”而是“何時”。
《個人理財》雜誌指出,若定期對自己的基金投資組合做出檢討並調整,進而可讓自己的財務目標保持在原定的軌道上。
一般上,基金投資者可以遵循5個條件的轉變,檢討個人的單位信託投資組合。
1. 投資目的和風險承受度
專家說,一旦投資目標或風險承受度改變,就必須調整投資組合。
“一開始,您可能以創造財富為目標,投資在基金,因此願意承擔風險。但是,當您年紀漸漸提升,越來越接近退休年齡時,投資目標就會不同,如從創富變成保本,這時風險承受度也會跟著降低。”
“這就是你要檢討自己的投資組合的時候了。”
此外,專家也披露,當人生有些轉變,如放棄了工作,自立門戶做生意,所面對的風險更大,就要考慮降低基金的風險了。
一般人的風險承受度,每5年會改變,但也受促每2年進行測試一次。
2. 淨資產(Net Worth)
專家指出,很多時候,財務上的意外之財如淨資產增加了,會驅使一個人加大投資額。因此,要加大投資額之前,應該先檢視現有的基金。除了要確保它夠多元化,能夠分散風險。
如果本身的基金已經非常分散,那么就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選擇一些紀錄比較好的基金。
淨資產是總資產扣除總債務后的餘額,投資前,必須認清自己的淨資產有多少。而且基金只是個人投資組合的一部分,以及退休資產的其中一環,不是全部。
3. 單位信託基金表現
專家認為,投資者要每年定期檢討基金的表現,如果基金的表現不如預期,就要考慮更換。但比較時,一定要與同類型的基金進行,否者比較結果不公平。
無論如何,投資者必須了解自己基金的基本因素,如基金中的股項選擇,它們的表現等等,以做出真正的判斷,不會短期表現不好就停止,又或是長期表現不好都不轉換基金。
專家說,基金過去的表現也未必是未來表現的保證。基金基本因素和管理人的技巧才是關鍵,因此建議,買入基金6個月后,開始檢討其表現,3年會是衡量基金表現最好的時限。
4. 投資主題
市場上,投資主題會不斷改變,若能趕上潮流,或許能夠獲得更多回酬。例如,經濟好時,銀行股會受惠。
但是專家指出,這些機會短暫而且難以估計,投資者要知道何時入場和退場。而且,主題性投資講究技術,投資者必須長期觀察市場的發展主題及前景。
投資期限也要注意,一些基金未必能在你預期的時限內表現,因此要注意。
5. 股市出現調整或投資前景
股市大跌未必是壞事,可能也是投資者擴大投資回酬的機會。這時,你可以趁機調整整個投資組合,市場拋售的時候,可以乘低吸納,那手中的基金就會增加。
但專家表示,若個人組合已經很多元化,風險已經分散,就沒有必要調整,調整反而會影響原有計劃
定期定額懶人投資法
相信不少人聽過“定期定額”投資法,基金投資者對這種策略尤其熟悉,然而又有多少人會採用這種策略去投資呢?
定期定額投資是好方法,但需要長時間,而且目標不能在短期內隨意更改。
雖然大家都知道定期定額投資法,是好方法卻不願意遵循,因為它有2個缺點,
一是需要長時間才能看出效果;
二來投資回酬率不夠高。不少人投資時,缺乏耐心。
惟專家指出,有紀律的定期定額投資法,是最簡單的長期累積財富法。
若沒有太多時間放在投資活動上,卻又想通過一些投資工具讓自己的財富增值,只要設定長期目標及衡量自己所能承擔的風險后,定期定額投資法就是一種懶人投資法,定能為您帶來想要的回酬。
定期定額投資法能在長時間內,平均一個人的投資成本,而且經過長時間,通過市場起伏累積一定單位數量。
所累積的單位在長期內增值后,個人財富也會隨著增加。
雖說,定期定額投資法是最簡單的長期累積財富法,但一碰上金融風暴,股市動盪,投資者就反應過敏。
像美國次級房貸金融危機引發的連鎖效應,使得2008年全球金融市場的投資信心不振,甚至開始懷疑定期定額投資法還能繼續嗎?
耐心渡市場回檔
惟專家認為,只有正確的投資觀,將能助自己渡過金融市場的劇烈震盪。
專家披露,只要有很好的長期投資目標,在自己可承擔的風險範圍內,即便出現金融風暴,也不應停扣定期定額,還應該繼續堅持原有的投資計劃,才是正確的長期累積財富之道。
雖然,從古至今,我們經歷了不少金融風暴,近年來有信用泡沬危機、科技泡沬危機。
專家卻認為,把時間拉長來看,自1970年起近40年的時間,全球股市長期內依然呈上揚趨勢,市場的回退通常不會持續太久。
所以,因擔心股市下跌,投資面對虧損而退出市場、不再投資,未必是明智之舉。
專家經驗顯示,投資時追求長期績效表現才是最重要的投資目標。全球股市雖然難免出現短期波動,但過度專注短期表現,反而容易忽略長期走勢,而喪失長期累積財富的機會,見樹不見林。
掌握長期報酬
事實上,投資者若以定期定額方式投資,不僅可趁市場下跌時,趁低投資成本買入更多單位,更有持續投資的紀律性優勢,是成為長期累積財富的利器。
一般人若以單筆進出投資基金,通常尋求良好的市場進出時點,以低點進場、高點賣出。然而,金融市場瞬息萬變,有多少路人可以正確預測市場進出時間點?
兩者相較,定期定額投資法,可用時間的紀律來換取投資的空間,避免投資時的恐懼或貪婪的情緒影響投資決定,長期下來,可以更有效地累積財富。
專家也指出,採用定期定額投資法時,也可選擇波動性較穩定的基金。波動風險較低、績效表現較穩定的基金,比較不會因為基金績效表現的巨烈起伏而情緒性離場。
定期定額投資是好方法,但需要長時間,而且目標不能在短期內隨意更改。
雖然大家都知道定期定額投資法,是好方法卻不願意遵循,因為它有2個缺點,
一是需要長時間才能看出效果;
二來投資回酬率不夠高。不少人投資時,缺乏耐心。
惟專家指出,有紀律的定期定額投資法,是最簡單的長期累積財富法。
若沒有太多時間放在投資活動上,卻又想通過一些投資工具讓自己的財富增值,只要設定長期目標及衡量自己所能承擔的風險后,定期定額投資法就是一種懶人投資法,定能為您帶來想要的回酬。
定期定額投資法能在長時間內,平均一個人的投資成本,而且經過長時間,通過市場起伏累積一定單位數量。
所累積的單位在長期內增值后,個人財富也會隨著增加。
雖說,定期定額投資法是最簡單的長期累積財富法,但一碰上金融風暴,股市動盪,投資者就反應過敏。
像美國次級房貸金融危機引發的連鎖效應,使得2008年全球金融市場的投資信心不振,甚至開始懷疑定期定額投資法還能繼續嗎?
耐心渡市場回檔
惟專家認為,只有正確的投資觀,將能助自己渡過金融市場的劇烈震盪。
專家披露,只要有很好的長期投資目標,在自己可承擔的風險範圍內,即便出現金融風暴,也不應停扣定期定額,還應該繼續堅持原有的投資計劃,才是正確的長期累積財富之道。
雖然,從古至今,我們經歷了不少金融風暴,近年來有信用泡沬危機、科技泡沬危機。
專家卻認為,把時間拉長來看,自1970年起近40年的時間,全球股市長期內依然呈上揚趨勢,市場的回退通常不會持續太久。
所以,因擔心股市下跌,投資面對虧損而退出市場、不再投資,未必是明智之舉。
專家經驗顯示,投資時追求長期績效表現才是最重要的投資目標。全球股市雖然難免出現短期波動,但過度專注短期表現,反而容易忽略長期走勢,而喪失長期累積財富的機會,見樹不見林。
掌握長期報酬
事實上,投資者若以定期定額方式投資,不僅可趁市場下跌時,趁低投資成本買入更多單位,更有持續投資的紀律性優勢,是成為長期累積財富的利器。
一般人若以單筆進出投資基金,通常尋求良好的市場進出時點,以低點進場、高點賣出。然而,金融市場瞬息萬變,有多少路人可以正確預測市場進出時間點?
兩者相較,定期定額投資法,可用時間的紀律來換取投資的空間,避免投資時的恐懼或貪婪的情緒影響投資決定,長期下來,可以更有效地累積財富。
專家也指出,採用定期定額投資法時,也可選擇波動性較穩定的基金。波動風險較低、績效表現較穩定的基金,比較不會因為基金績效表現的巨烈起伏而情緒性離場。
迎負利率時代 建基金金字塔理財
在目前通脹高企的環境下,我們單純的儲蓄很難避免資產“縮水”。要如何通過基金保值?
專家建議,投資者可以建立“理財金字塔”,以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為“塔基”,混合基金為“塔身”,股票型基金為“塔尖”。
以風險來看,債券基金、貨幣基金最穩定,作為“塔基”最合適;而風險最大的股票型基金為“塔尖”,是因為風險最高,尤其現在股市激烈波動期間,所以成分最小,受的風險也不會太大。
存款率不抵通脹率
一般家庭都會準備一些必要的儲備資金,通常為3至5個月的應急資金。不少投資者會選擇將這筆錢作為活期存款放在銀行中。
專家指出,這樣的理財方式並不科學。因為目前國內銀行不超過100萬令吉定存最低利率水平,介于2.55%至2.75%,以3月份達3%的通脹率計算,放在銀行的定存負回酬利率介于0.45至0.25%。
存款者的負回酬利率,指的是銀行定期存款利息的回酬不足于抵銷因通脹率高漲而造成的貨幣貶值。
因此,專家建議,投資者可以利用這資金購買貨幣基金。僅投資于國債、回購、央行票據等品種的貨幣基金,風險極低,而且流動性僅次于銀行活期儲蓄,收益則與一年定期存款接近,是儲蓄的絕佳替代品種。
另外,利率回揚的趨勢下,儲蓄存期越長則儲戶資金被鎖定的時間就越長,其間的通脹和加息風險就越大。
頻繁轉存可能會讓存款利息變成活期利息,反而降低收益。此時,投資者可適當配置債券基金,以彌補定期存款的利率損失。
專家表示,以債券基金為代表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可有效平攤市場波動,起到資產“穩定器”作用,是資產池中不可或缺的低風險投資理財標配品種之一
專家建議,投資者可以建立“理財金字塔”,以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為“塔基”,混合基金為“塔身”,股票型基金為“塔尖”。
以風險來看,債券基金、貨幣基金最穩定,作為“塔基”最合適;而風險最大的股票型基金為“塔尖”,是因為風險最高,尤其現在股市激烈波動期間,所以成分最小,受的風險也不會太大。
存款率不抵通脹率
一般家庭都會準備一些必要的儲備資金,通常為3至5個月的應急資金。不少投資者會選擇將這筆錢作為活期存款放在銀行中。
專家指出,這樣的理財方式並不科學。因為目前國內銀行不超過100萬令吉定存最低利率水平,介于2.55%至2.75%,以3月份達3%的通脹率計算,放在銀行的定存負回酬利率介于0.45至0.25%。
存款者的負回酬利率,指的是銀行定期存款利息的回酬不足于抵銷因通脹率高漲而造成的貨幣貶值。
因此,專家建議,投資者可以利用這資金購買貨幣基金。僅投資于國債、回購、央行票據等品種的貨幣基金,風險極低,而且流動性僅次于銀行活期儲蓄,收益則與一年定期存款接近,是儲蓄的絕佳替代品種。
另外,利率回揚的趨勢下,儲蓄存期越長則儲戶資金被鎖定的時間就越長,其間的通脹和加息風險就越大。
頻繁轉存可能會讓存款利息變成活期利息,反而降低收益。此時,投資者可適當配置債券基金,以彌補定期存款的利率損失。
專家表示,以債券基金為代表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可有效平攤市場波動,起到資產“穩定器”作用,是資產池中不可或缺的低風險投資理財標配品種之一
回酬穩定風險分散 投資單位信託好處多
單位信託是通過集合相同投資目標投資者的資金,投資在一個股票或資產組合。
經由專業的基金經理管理,可較直接到資本市場投資多元化資產。
由于風險分散,投資單位信託相對穩健,其實除了回酬較穩定,也有不少好處。
個人投資者若要自己建立投資組合,需費點功夫了解市場資訊和投資情緒,現今的金融市場日趨複雜,意味著投資者必須吸取更加多資訊,這對散戶而言非常困難。
單位信託適合想擁有多元化投資組合的投資者,而且它的優點不少。
根據大馬投資經理聯合會(FiMM)的資料,投資單位信託成本非常低,有些單位信託產品最低投資額為100令吉。
再者,與其只投資在1或2個股項,投資者可以通過單位信託投資在一系列的組合,分散風險,並由專業的基金經理管理。
投資成本低
此外,大部分投資者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投資工具不夠“彈性”,不能在最短時間內套現,單位信託不但容易買,也容易賣。
該聯合會也指出,對于一般散戶,要投資在特定投資工具並不容易,但透過單位信託基金,就有機會可投資在全球的資本市場和海外產業等。
通過集合資金,單位信託的成本較直接在馬股市投資的交易成本低。因為基金經理龐大的投資資金,可以投資在散戶不能投資的批發產品,如大馬政府債券。
另一方面,目前投資者最關注的課題,除了投資回酬,還有投資產品的稅務問題。
政府為了推動馬來西亞單位信託基金領域,豁免了大部分單位信託的收入稅務,投資在單位信託基金將享有特定稅務優惠。
部分收入獲免稅
根據1967年大馬所得稅法令,單位信託收入的稅收將與單位信託持有人的收入分開,而且單位信託的一些收入免稅,如下:
1. 股息:投資在享有稅務優惠公司的股息;
2. 利息:大馬政府發行或擔保的債券利息、大馬證券監督委員會批准的抵押債券利息、國家銀行發行的大馬儲蓄債券利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利息、和馬股上市公司的債券利息;
3. 國外收入:本地單位信託基金在海外投資的股息、利息和淨利豁免所得稅(但這些收入可能須在所投資國家交付相關稅務);
4. 釋放投資的收益:單位信託釋放投資所獲得的收益不被視為收入,因此也免稅;
5. 稅務抵免:若單位信託的股息在源頭已被徵稅,投資者收到股息時能獲稅務抵免。且若源頭所扣除的稅務超越單位信託基金的稅務責任,多余的稅收將退回給信託基金;
基于以上特點,投資者尤其公司,透過單位信託基金投資在相同的投資工具,還可以享受稅務優惠
經由專業的基金經理管理,可較直接到資本市場投資多元化資產。
由于風險分散,投資單位信託相對穩健,其實除了回酬較穩定,也有不少好處。
個人投資者若要自己建立投資組合,需費點功夫了解市場資訊和投資情緒,現今的金融市場日趨複雜,意味著投資者必須吸取更加多資訊,這對散戶而言非常困難。
單位信託適合想擁有多元化投資組合的投資者,而且它的優點不少。
根據大馬投資經理聯合會(FiMM)的資料,投資單位信託成本非常低,有些單位信託產品最低投資額為100令吉。
再者,與其只投資在1或2個股項,投資者可以通過單位信託投資在一系列的組合,分散風險,並由專業的基金經理管理。
投資成本低
此外,大部分投資者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投資工具不夠“彈性”,不能在最短時間內套現,單位信託不但容易買,也容易賣。
該聯合會也指出,對于一般散戶,要投資在特定投資工具並不容易,但透過單位信託基金,就有機會可投資在全球的資本市場和海外產業等。
通過集合資金,單位信託的成本較直接在馬股市投資的交易成本低。因為基金經理龐大的投資資金,可以投資在散戶不能投資的批發產品,如大馬政府債券。
另一方面,目前投資者最關注的課題,除了投資回酬,還有投資產品的稅務問題。
政府為了推動馬來西亞單位信託基金領域,豁免了大部分單位信託的收入稅務,投資在單位信託基金將享有特定稅務優惠。
部分收入獲免稅
根據1967年大馬所得稅法令,單位信託收入的稅收將與單位信託持有人的收入分開,而且單位信託的一些收入免稅,如下:
1. 股息:投資在享有稅務優惠公司的股息;
2. 利息:大馬政府發行或擔保的債券利息、大馬證券監督委員會批准的抵押債券利息、國家銀行發行的大馬儲蓄債券利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利息、和馬股上市公司的債券利息;
3. 國外收入:本地單位信託基金在海外投資的股息、利息和淨利豁免所得稅(但這些收入可能須在所投資國家交付相關稅務);
4. 釋放投資的收益:單位信託釋放投資所獲得的收益不被視為收入,因此也免稅;
5. 稅務抵免:若單位信託的股息在源頭已被徵稅,投資者收到股息時能獲稅務抵免。且若源頭所扣除的稅務超越單位信託基金的稅務責任,多余的稅收將退回給信託基金;
基于以上特點,投資者尤其公司,透過單位信託基金投資在相同的投資工具,還可以享受稅務優惠
用公積金買基金 會員需遵守9項規定
為了讓自己的公積金存款回酬高于一般回酬,許多會員會通過公積金局會員投資計劃(EPF-MIS)投資在獲准的單位信託基金。
公積金局會員投資計劃于1996年推介,目的是讓人民以更低的成本投資在資本市場,獲得更高回酬。
在該計劃下,公基金局允許會員把部分公積金存款,投資在獲政府批准的單位信託基金。
多年來,單位信託基金已被證實能夠長期內帶來穩定,且比存款回酬高。
為了保障會員利益,參與公積金局會員投資計劃時,會員們必須遵守以下9項規定:
1. 欲提取存款投資的會員,以會員年齡制定第一戶頭的最低存款額(Basic Savings)必須擁有至少5000令吉以上。
2. 會員可提取第一戶頭的最低存款額以外,不超過20%的存款,投資在單位信託基金。
3. 提取存款投資在單位信託基金的投資額最少是1000令吉。
4. 如果第一戶頭扣除了最低存款額,還有余額,會員可每3個月提款投資基金一次,惟每次只能投資在一家基金公司。
5. 會員不得自行直接投資,必須透過財政部委任的外部基金經理。
6. 會員也不能在利用公積金投資的基金上,加入額外的私人投資資金。
7. 所有的收入分配和投資回酬(若脫售所投資基金后),資金都必須存回到自己的第一戶頭內。
8. 會員必須承擔自己的投資風險,已取出投資的金額,不會獲得公積金局的分紅。
9. 若受委任的外部基金從名單中被刪除,會員必須把投資在該公司的基金單位全部脫售,然后把資金存回公積金戶頭。
公積金會員可以通過公基金局網站http://www.kwsp.gov.my獲得所有關于公積金局會員投資計劃的詳情。
也可利用網站上的工具,計算自己的最低存款額,預算投資金額。
遴選基金需具3大條件
公積金局會員投資計劃推行至今15年,許多會員對于基金的投資認識更深及更成熟,甚至能夠了解更複雜的產品;投資時也格外負責任。
公積金局資料顯示,至今獲准參與公積金局會員投資計劃的單位信託基金管理公司有35家。會員能夠投資的基金則有223個。
公積金局資料顯示,2010年第三季的會員投資提款,按年成長30%至11億3555萬令吉,超過次季的11億1137萬令吉。
投資提款獲批的申請增22%至13萬5833宗,09年同期是11萬1418宗。
為了確保會員們的投資較有保障,公積金局和大馬投資經理聯合會聯合推介公積金局會員投資計劃基金評估方法(EPF-MIS Fund Evaluation Methodology),以審核適合會員們投資的基金。
有關基金須符合3條件
1.至少3年表現紀錄
2.投資在海外的資產不超過總資產30%
公積金局會員投資計劃于1996年推介,目的是讓人民以更低的成本投資在資本市場,獲得更高回酬。
在該計劃下,公基金局允許會員把部分公積金存款,投資在獲政府批准的單位信託基金。
多年來,單位信託基金已被證實能夠長期內帶來穩定,且比存款回酬高。
為了保障會員利益,參與公積金局會員投資計劃時,會員們必須遵守以下9項規定:
1. 欲提取存款投資的會員,以會員年齡制定第一戶頭的最低存款額(Basic Savings)必須擁有至少5000令吉以上。
2. 會員可提取第一戶頭的最低存款額以外,不超過20%的存款,投資在單位信託基金。
3. 提取存款投資在單位信託基金的投資額最少是1000令吉。
4. 如果第一戶頭扣除了最低存款額,還有余額,會員可每3個月提款投資基金一次,惟每次只能投資在一家基金公司。
5. 會員不得自行直接投資,必須透過財政部委任的外部基金經理。
6. 會員也不能在利用公積金投資的基金上,加入額外的私人投資資金。
7. 所有的收入分配和投資回酬(若脫售所投資基金后),資金都必須存回到自己的第一戶頭內。
8. 會員必須承擔自己的投資風險,已取出投資的金額,不會獲得公積金局的分紅。
9. 若受委任的外部基金從名單中被刪除,會員必須把投資在該公司的基金單位全部脫售,然后把資金存回公積金戶頭。
公積金會員可以通過公基金局網站http://www.kwsp.gov.my獲得所有關于公積金局會員投資計劃的詳情。
也可利用網站上的工具,計算自己的最低存款額,預算投資金額。
遴選基金需具3大條件
公積金局會員投資計劃推行至今15年,許多會員對于基金的投資認識更深及更成熟,甚至能夠了解更複雜的產品;投資時也格外負責任。
公積金局資料顯示,至今獲准參與公積金局會員投資計劃的單位信託基金管理公司有35家。會員能夠投資的基金則有223個。
公積金局資料顯示,2010年第三季的會員投資提款,按年成長30%至11億3555萬令吉,超過次季的11億1137萬令吉。
投資提款獲批的申請增22%至13萬5833宗,09年同期是11萬1418宗。
為了確保會員們的投資較有保障,公積金局和大馬投資經理聯合會聯合推介公積金局會員投資計劃基金評估方法(EPF-MIS Fund Evaluation Methodology),以審核適合會員們投資的基金。
有關基金須符合3條件
1.至少3年表現紀錄
2.投資在海外的資產不超過總資產30%
2013年4月10日星期三
教你當孩子的第一個理專的四堂課
如果你問問五歲的小孩錢是怎麼來的,得到的答案可能會讓你啼笑皆非。小孩可能會回答你說,從提款機生出來的,樹上掉下來的,或是爸媽的口袋變出來的。孩子的童言童語雖然顯示小孩無法確切地知道錢是怎麼來的,但事實上他們可是很清楚知道錢可以用來買他們喜歡的玩具糖果等,滿足他們的內心的慾望。因此,在小孩對錢開始有興趣的時候,也就是開始去面臨自己內心的慾望時,家長就要抓準時機來教導孩子如何對待金錢。台灣理財風潮對象除了大人外,近年來也開始延伸到小孩。許多理財營隊在寒暑假紛紛出籠,但是理財教育就如同品德教育一樣,無法一蹴可幾,必須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灌輸才有效。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同樣地,父母更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理財專員。以下的兒童親理財四堂課,讓你可以輕鬆當好孩子的理財專員
第一課: 學習掌控零用錢
零用錢可以說是學習財務自主的第一步。藉由零用錢的使用,小孩可以學習存錢與預算的管控。 至於要給孩子多少零用錢,就得視每個人的家庭預算而定。給孩子零用錢同時也牽涉到父母親希望孩子要付出多少努力 (勞力)。有些父母親要孩子幫忙做家事來給零用錢,有些則是沒有條件。 如果你還不確定哪種方式比較適合,或許可以採取擇衷的方式,就是給孩子小部分的零用錢,另外讓孩子藉由做額外的家務 (扣除掉孩子原先就要承擔的家事範圍)來賺取零用錢。 另外關於給予孩子零用金,下列三點是家長需要注意: 1. 設立限制: 跟孩子說清楚你希望孩子把錢花在甚麼地方,以及多少的比例要用在存錢。 2. 固定化: 也就是在固定的時間,給孩子固定的金額。 3. 獎賞: 如果孩子能遵守使用零用金的原則,或許可以考量給孩子額外的獎賞。
第二課: 幫孩子開個銀行帳戶
教導孩子如何存錢最簡單的第一步,就是帶孩子去銀行開戶。小孩可以藉這趟銀行之旅,學習到儲蓄帳戶是怎麼一回事。 目前許多銀行也推出許多活動或誘因來鼓勵小孩開戶,家長可以多做比較。另外有幾種方式可以幫助小孩培養好的儲蓄習慣:
1. 幫助小孩了解藉由存款可以賺取利息,也就是”free money”。
2. 把孩子存的錢與他設定的長期目標畫上等號
3. 偶爾讓孩子從他的帳戶領出少數的錢花用,因為如果只讓小孩的帳戶只進不出,很快就會失去存錢的興趣。
第三課: 設定存錢目標
當小孩拿到親戚的紅包錢時,家長可能會希望孩子把錢存下來做為教育學費或有意義的用途,不過現實的情況是孩子寧願把錢花掉,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做父母的,認真的面對這個問題吧! 因為小孩的心智年齡還未成熟,大部分的小孩是看不到把錢存在未來的重要性。 那麼要怎樣讓小孩對於存錢這回事保持興奮感呢?
1. 讓小孩自己設定目標。 這會給孩子動力想要存錢。
2. 鼓勵小孩把自己的錢分類。比方說,教小孩可能會想把大部分的錢存做長期目標之用, 一部分作為慈善之用,一些是要馬上花用的
3. 每天,每周以及每月寫下存錢是為了甚麼,以及達到這個目標所需存的金額。這可以幫忙小孩學會區隔短期與長期目標的差異。
4. 把孩子想要的物品的照片貼在他的存錢筒或存款目標圖表上。這樣有幫忙存錢與設定目標這兩個動作彼此緊密連結。
5. 別期望孩子可以自己設定長期目標,因為小孩很容易對一週以後的事失去興趣。如果孩子無法做到的話,別過度苛責,讓孩子學習把它當成一種經驗,久而久之,孩子可以在存錢上,漸漸養成有紀律的習慣。
第四課: 成為聰明的消費者
小孩的生活中充滿許多消費的誘因,比方說廣告,同儕壓力等等。他們容易被引誘去買東西,卻天生缺乏睿智買東西的能力。要當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孩子的確需要引導。以下是家長在引導時可以注意的地方:
1. 一個月固定撥出一天帶孩子去買東西。這可以鼓勵孩子把錢省下來,分辨真正是他想要的,而不是看到就想買的衝動。
2. 對孩子說不。 在購物時除了消極地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不是每次出去都要買東西之外,家長也可以讓孩子把很想買的東西歸納在他下次的生日或節慶購物清單。
3. 示範給孩子看,比較商品的價格與品質差異性。比方說,去大賣場買日用品時,可以讓孩子去比較差價,以及解釋給孩子聽為什麼你是選擇A品牌而非B品牌。
4. 讓小孩嘗試錯誤。如果小孩純粹因為廣告吸引,而堅持買某項你明知道很爛的東西時,這時家長請學著讓孩子去嘗試錯誤。等到他真正發現原來跟他想的不一樣的時,才會讓他學習下次去做更好的選擇。雖然表面上花了一筆小小的冤枉錢,但孩子學到教訓,學到在做選擇時要更注意,這樣的一課實際上更有價值。小時候花小筆的冤枉錢,總比長大後敗光積蓄甚至家產來得更好吧!
第一課: 學習掌控零用錢
零用錢可以說是學習財務自主的第一步。藉由零用錢的使用,小孩可以學習存錢與預算的管控。 至於要給孩子多少零用錢,就得視每個人的家庭預算而定。給孩子零用錢同時也牽涉到父母親希望孩子要付出多少努力 (勞力)。有些父母親要孩子幫忙做家事來給零用錢,有些則是沒有條件。 如果你還不確定哪種方式比較適合,或許可以採取擇衷的方式,就是給孩子小部分的零用錢,另外讓孩子藉由做額外的家務 (扣除掉孩子原先就要承擔的家事範圍)來賺取零用錢。 另外關於給予孩子零用金,下列三點是家長需要注意: 1. 設立限制: 跟孩子說清楚你希望孩子把錢花在甚麼地方,以及多少的比例要用在存錢。 2. 固定化: 也就是在固定的時間,給孩子固定的金額。 3. 獎賞: 如果孩子能遵守使用零用金的原則,或許可以考量給孩子額外的獎賞。
第二課: 幫孩子開個銀行帳戶
教導孩子如何存錢最簡單的第一步,就是帶孩子去銀行開戶。小孩可以藉這趟銀行之旅,學習到儲蓄帳戶是怎麼一回事。 目前許多銀行也推出許多活動或誘因來鼓勵小孩開戶,家長可以多做比較。另外有幾種方式可以幫助小孩培養好的儲蓄習慣:
1. 幫助小孩了解藉由存款可以賺取利息,也就是”free money”。
2. 把孩子存的錢與他設定的長期目標畫上等號
3. 偶爾讓孩子從他的帳戶領出少數的錢花用,因為如果只讓小孩的帳戶只進不出,很快就會失去存錢的興趣。
第三課: 設定存錢目標
當小孩拿到親戚的紅包錢時,家長可能會希望孩子把錢存下來做為教育學費或有意義的用途,不過現實的情況是孩子寧願把錢花掉,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做父母的,認真的面對這個問題吧! 因為小孩的心智年齡還未成熟,大部分的小孩是看不到把錢存在未來的重要性。 那麼要怎樣讓小孩對於存錢這回事保持興奮感呢?
1. 讓小孩自己設定目標。 這會給孩子動力想要存錢。
2. 鼓勵小孩把自己的錢分類。比方說,教小孩可能會想把大部分的錢存做長期目標之用, 一部分作為慈善之用,一些是要馬上花用的
3. 每天,每周以及每月寫下存錢是為了甚麼,以及達到這個目標所需存的金額。這可以幫忙小孩學會區隔短期與長期目標的差異。
4. 把孩子想要的物品的照片貼在他的存錢筒或存款目標圖表上。這樣有幫忙存錢與設定目標這兩個動作彼此緊密連結。
5. 別期望孩子可以自己設定長期目標,因為小孩很容易對一週以後的事失去興趣。如果孩子無法做到的話,別過度苛責,讓孩子學習把它當成一種經驗,久而久之,孩子可以在存錢上,漸漸養成有紀律的習慣。
第四課: 成為聰明的消費者
小孩的生活中充滿許多消費的誘因,比方說廣告,同儕壓力等等。他們容易被引誘去買東西,卻天生缺乏睿智買東西的能力。要當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孩子的確需要引導。以下是家長在引導時可以注意的地方:
1. 一個月固定撥出一天帶孩子去買東西。這可以鼓勵孩子把錢省下來,分辨真正是他想要的,而不是看到就想買的衝動。
2. 對孩子說不。 在購物時除了消極地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不是每次出去都要買東西之外,家長也可以讓孩子把很想買的東西歸納在他下次的生日或節慶購物清單。
3. 示範給孩子看,比較商品的價格與品質差異性。比方說,去大賣場買日用品時,可以讓孩子去比較差價,以及解釋給孩子聽為什麼你是選擇A品牌而非B品牌。
4. 讓小孩嘗試錯誤。如果小孩純粹因為廣告吸引,而堅持買某項你明知道很爛的東西時,這時家長請學著讓孩子去嘗試錯誤。等到他真正發現原來跟他想的不一樣的時,才會讓他學習下次去做更好的選擇。雖然表面上花了一筆小小的冤枉錢,但孩子學到教訓,學到在做選擇時要更注意,這樣的一課實際上更有價值。小時候花小筆的冤枉錢,總比長大後敗光積蓄甚至家產來得更好吧!
學理財,讓你每一分錢都發揮作用?
許多人在談到理財問題的時候,經常會說一句:我沒有錢可以理。這句話的出現率很高,幾乎八成以上的年輕人都會這麼說,尤其是剛畢業工作不久的年輕人,更是如此。難道我們的真的無財可理嗎?
其實不然,一個人如何使用錢,包括賺錢、存錢和花錢,或許是檢測他的才智高低的最好方法之一。我們在生活中既要開源,又要節流。為了獲得獨立,學會節儉和儲蓄是必不可少的。有了積累之後,我們還要學會用錢,要把錢花在點子上,用錢生錢,讓每一分錢都能發揮作用,這些都屬於理財的範疇。
對普通人來說,這也是最重要的理財課,想富翁請教理財之道我們要想變得富有,你就必須向富人學習。與其將時間用在感嘆和羨慕上,不如積極與富人交往,向富人學習,學習富人致富的思想和方法。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富人堆裡即使站上一會,也會聞到富人的氣息。窮人的窮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錢,而是他們缺乏一個賺錢的頭腦,富人的富有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現在手裡擁有大量的財富,而是他們從根本上就有一個賺取財富的頭腦。有這樣一個關於財富和頭腦關係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窮人生活在一起。那個窮人見富人生活的那樣舒適,於是對富人說:我願意在您的家裡給您幹活五年,我不要一分錢,但是你要讓我吃飽飯,並且有地方讓我睡覺。富人覺得這是少有的好事,立即答應了這個窮人的請求。五年後,服務期滿,窮人離開了富人的家,不知去向何方。
經過十年的努力,昔日的那個窮人變得非常富有了,而以前的那個富人與他相比,就顯得很寒酸。於是富人向昔日的窮人請求:願意出15萬塊錢買他富有的經驗,那個曾經的窮人聽了之後,大笑起來:我是用從你那裡學到的經驗,賺取了金錢,而你又為何用金錢買我的經驗呢?
這個故事非常簡單。那個窮人用了五年時間學到了經驗,於是他獲取了很多財富,變得比原來那個富人更富有,而那個富人也知道這個窮人比他富有的原因是窮人的經驗已經比他多了,為了自己擁有更多的財富,他只有掏錢購買原來那個窮人的經驗。要想富有,就必須與富人交往,多向富人學習。只有交往了,才有學習的機會,這樣你才會得到他們富有的經驗。
猶太人中有句經典的話: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學會嗷叫,和那些優秀的人接觸,你就會受到良好的影響,耳熟目染,潛移默化,而成為一名優秀的人。這句話就告訴我們,如果你想成為富翁,就要多和富翁接觸,向他們請教、學習理財之道。如果能這樣做,我們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最終有所得。
有時候,當我們看到我們周圍的人一個個富裕起來,但我們依然和幾年前一樣貧窮;當我們看到別人店舖裡的客人絡繹不絕,但是我們店舖裡的客人卻很稀少。我們在羨慕的同時,是不是很想知道裡面的奧妙呢?那我們就應該多與人交流,多向富翁們請教他們的理財之道。
很多富翁,其實也曾經和你一樣,他們也是沿著財富道路一步步走到巔峰的。因此,他們的經驗和教訓很有價值和指導性,會有利於我們去成就自己的財富夢想。你願意去請教那些富翁和成功人士嗎?有些人不願意向別人請教,覺得向別人請教就是告訴人家我不如你,是在向別人示弱,還怕會得到冷眼和諷刺。其實說來說去,還是放不下架子,丟不掉虛榮心,這樣是不可能得到財富忠告的。
你一定要知道,那些靠自己努力成為富翁的人,都是善於管理、維護、運用和創造財富的人。所以,致富之道在於聽取專業的意見,並且終身奉行不渝。當然,請教也是一門藝術,掌握了這門藝術,你會受益匪淺。但不會請教的人往往都會碰釘子,碰一鼻子灰。所以,你需要掌握向別人請教的要領;一是虞城;二是明確;三是適時;四是感謝。
虞城,就是真心求教,尊重人家;明確,就是在詢問之前一定要先想好所問的問題,不要到時候詞不達意;適時,就是要選擇適當的時間去向別人請教,不能影響別人的工作;感謝,就是請教完後,要真誠地向人家表示感謝,必要時還可以回訪一下。總之,想要成為富翁的你,一定要多聽聽富翁們的建議。或者親自請教,或者看看他們的採訪傳記,或許某一句金玉良言可以讓你茅塞頓開,藉著這條梯子走向成功,收穫豐碩的財富果實。
珍視每一塊錢的猶太人從來不會因為所謂面子,而做無用的擺闊。他們認為,錢用來消費,或許大把大把地花,能夠買來快樂,買來舒服,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花得有價值。當用則用,當省則省才是正確的消費理念。
學會花錢,是致富的一個方面。看那些世界上的有錢人,因為他們最會掙錢,所以他們也是最會花錢的。精打細算,明白錢財該何去何歸才是富人的看家本領。在那些大賭場中,很多人隨意地大筆揮霍,這些人不是真正懂得運用金錢的人。而那些真正靠自己的努力成為巨富的人,是不會把錢白白浪費在明知道是無底洞的地方的。
對於一個高財商的人來說,金錢的積累是從每一個硬幣開始的。一個成功致富的人絕不會因為一塊硬幣的錢少而放棄它,在他們心理,他們知道任何一種成功都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沒有這種心態就不可能獲得更多財富。
一個人會不會花錢,跟錢少和錢多沒有關係,富人如果不控制住自己的慾望,隨意花錢,即使有再多的錢,也很快被揮霍掉,窮人雖然沒有資本,如果他能學會積累資本,慢慢地也會變得富有。錢少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抱怨無財可理,錢多的時候,人們又決定沒有必要去理財。
有錢,沒錢,錢多,錢少,都成了忽視理財的藉口,理財並不是富人的專利,錢少的人更需要合理地安排和規劃自己的支出,花好每一塊錢,增加自己的投資意識,儘量獲得高回報,使自己的財富增值。
世界上最流行這樣一種說法:猶太人是吝惜鬼。也就是說猶太人對金錢十分的吝惜。而他們卻感到高興,因為猶太商人對物品的斤斤計較和對金錢分分毫毫的計算,是商人職業的本能反應。
緊緊看住你的錢包,不要讓你的金錢隨意地出去,不要怕別人說你吝惜。你的錢每花出去一分錢都要有兩分錢的利潤的時候,才可以花出去。猶太人普通遵守的發財原則,那就是不要讓自己的支出超過自己的收入,如果支出超過收入便是不正常的現象,更談不上發財致富了。
人一生會有許多夢想,也就是有許多的人生目標。這些目標是實現大多都需要資金支持,否則就會成為泡影。因此人們期望自己的財富不斷地增值來支持自己達成心願,這確實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人生過程。因此,看緊自己的錢包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理財的第一步。
用錢生錢是一個不斷增值的過程。所以要讓錢不停的多起來,就應該把儘可能多的錢為自己所用。商人原則是,沒有錢的時候就借,等有錢了就還,不敢借錢是永遠不可能發財的。攢錢只會讓給你變得越來越貧窮,因為連他的思維也貧窮了;賺錢會讓人富有起來,因為這是一個富人的思維。記住,攢錢成不了富翁,只有學會賺錢才能變成富翁。
富人之所以越來越富,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關鍵在於富人知道怎樣去積累財富,知道怎樣積累的財富去為他賺更多的錢。所以我們要向致富,就要先學會花錢,學會像猶太人一樣把錢花在刀刃上。
別讓面子把錢袋掏空在商談中,在討論到有關價錢問題時,對金錢非常認真的。他們對每個有關價錢的問題,都會非常認真地考慮。在商場有這樣一句話,寧可一輩子只吃洋蔥,也不願為了面子飽餐一頓雞鴨魚肉,從而讓其他日子挨餓。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能過看到,越是沒錢的人,才越愛裝闊。這是一種心理疾病,越是沒錢的人,反而容易被人發現沒錢,他們害怕著,擔心著:他們肯定會笑話我的,所以當他們面對一件商品時,往往虛榮心考慮的更多,而實用性的面子就少,因此,自卑感使他們超越了自己的消費水平,大把揮霍使他們月月虧空。
從現在開始一定記住,不能因為有錢就隨意的揮霍,買一些壓根兒沒有用處的東西只會讓智者反而瞧不起。其實,大多數的有錢人都不會這麼做,他們能夠擁有今天的財富,勢必說明他們有一定的理財頭腦,很會花錢,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也不會無緣無故浪費錢財。
學會理財,是成為有錢人的一個必要條件。世界上最會賺錢的人,也是最會花錢的人,精打細算,不亂花錢,能夠正確的管理自己的經濟,這是有錢人的看家本領。窮人之所以在經濟上失敗,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忽視了管理自己的經濟的重要性。窮人或許在經濟上困窘,同時又找不到擺脫困窘的辦法,所以窮人對於自己的處境也很無奈,與此同時,他們又不願意被別人看出沒錢,因此窮人往往更容易擺闊。
窮人越是沒錢,反而越是愛要面子,反而忽略了錢該怎麼花。當窮人面對一件商品時,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往往較少地去考慮自己是否足以買下該商品而不影響生活,他們會屈從於虛榮心而勉強買下。於是,越是沒錢,越不喜歡低廉的商品,即使商品的性能很好,而且符合需要,也不考慮,這就是擺闊的表現,越擺闊就會越窮,形成一個貧窮的惡性循環
反觀那些有錢人,他們知道錢究竟是如何運轉的,他們對如何消費有著很明智的看法,對資金的來源和用途有著合理的規劃,或許他們一次性得會花很多的錢,但是他們清楚這些錢是如何花掉的,會換來什麼樣的享受。這種思維方式對一個人的資金積累有著積極的作用。
為將來的收入打算你今天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在為未來打算。而你將來的生活質量,當然要靠將來的財富數量來保證。因此,今天的你,其實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為將來的收入打算。但是,你都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呢?定期往銀行裡面存錢嗎?
很多人對於金錢有著錯誤的理解,認為少花,攢著,錢就會越來越多。事實上,在這個隨時都有可能爆發通脹的年代,攢錢是最不明智的一種做法,錢不是攢出來的,是掙出來的。要想讓小錢生大錢,應該讓它進入商品流通渠道,這樣才能使金錢增值,將來的收入才能得到保證。
一個人的理財觀念和金錢思維決定了他是否能夠擁有更多的財富,在我們周圍,已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錢不是靠攢才能越來越多,關注還是要掌握金錢這種工具,金錢除了用來消費,它更重要的是一種工具,讓它不斷去生錢,才能徹底改變貧窮的命運。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追求財富和理財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財務自由,要從日復一日的繁重工作中解脫出來,將來的收入不再為錢而工作。這告訴我們的道理是,讓每一塊錢替你打工,你將來的收入將會非常可觀,未來將來,現在你要讓手中的金錢成為下金蛋的雞,不斷地裝滿你的籃子,使你的錢財像潮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湧向你的錢包,使得你能有源源不斷的收入。
其實不然,一個人如何使用錢,包括賺錢、存錢和花錢,或許是檢測他的才智高低的最好方法之一。我們在生活中既要開源,又要節流。為了獲得獨立,學會節儉和儲蓄是必不可少的。有了積累之後,我們還要學會用錢,要把錢花在點子上,用錢生錢,讓每一分錢都能發揮作用,這些都屬於理財的範疇。
對普通人來說,這也是最重要的理財課,想富翁請教理財之道我們要想變得富有,你就必須向富人學習。與其將時間用在感嘆和羨慕上,不如積極與富人交往,向富人學習,學習富人致富的思想和方法。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富人堆裡即使站上一會,也會聞到富人的氣息。窮人的窮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錢,而是他們缺乏一個賺錢的頭腦,富人的富有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現在手裡擁有大量的財富,而是他們從根本上就有一個賺取財富的頭腦。有這樣一個關於財富和頭腦關係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窮人生活在一起。那個窮人見富人生活的那樣舒適,於是對富人說:我願意在您的家裡給您幹活五年,我不要一分錢,但是你要讓我吃飽飯,並且有地方讓我睡覺。富人覺得這是少有的好事,立即答應了這個窮人的請求。五年後,服務期滿,窮人離開了富人的家,不知去向何方。
經過十年的努力,昔日的那個窮人變得非常富有了,而以前的那個富人與他相比,就顯得很寒酸。於是富人向昔日的窮人請求:願意出15萬塊錢買他富有的經驗,那個曾經的窮人聽了之後,大笑起來:我是用從你那裡學到的經驗,賺取了金錢,而你又為何用金錢買我的經驗呢?
這個故事非常簡單。那個窮人用了五年時間學到了經驗,於是他獲取了很多財富,變得比原來那個富人更富有,而那個富人也知道這個窮人比他富有的原因是窮人的經驗已經比他多了,為了自己擁有更多的財富,他只有掏錢購買原來那個窮人的經驗。要想富有,就必須與富人交往,多向富人學習。只有交往了,才有學習的機會,這樣你才會得到他們富有的經驗。
猶太人中有句經典的話: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學會嗷叫,和那些優秀的人接觸,你就會受到良好的影響,耳熟目染,潛移默化,而成為一名優秀的人。這句話就告訴我們,如果你想成為富翁,就要多和富翁接觸,向他們請教、學習理財之道。如果能這樣做,我們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最終有所得。
有時候,當我們看到我們周圍的人一個個富裕起來,但我們依然和幾年前一樣貧窮;當我們看到別人店舖裡的客人絡繹不絕,但是我們店舖裡的客人卻很稀少。我們在羨慕的同時,是不是很想知道裡面的奧妙呢?那我們就應該多與人交流,多向富翁們請教他們的理財之道。
很多富翁,其實也曾經和你一樣,他們也是沿著財富道路一步步走到巔峰的。因此,他們的經驗和教訓很有價值和指導性,會有利於我們去成就自己的財富夢想。你願意去請教那些富翁和成功人士嗎?有些人不願意向別人請教,覺得向別人請教就是告訴人家我不如你,是在向別人示弱,還怕會得到冷眼和諷刺。其實說來說去,還是放不下架子,丟不掉虛榮心,這樣是不可能得到財富忠告的。
你一定要知道,那些靠自己努力成為富翁的人,都是善於管理、維護、運用和創造財富的人。所以,致富之道在於聽取專業的意見,並且終身奉行不渝。當然,請教也是一門藝術,掌握了這門藝術,你會受益匪淺。但不會請教的人往往都會碰釘子,碰一鼻子灰。所以,你需要掌握向別人請教的要領;一是虞城;二是明確;三是適時;四是感謝。
虞城,就是真心求教,尊重人家;明確,就是在詢問之前一定要先想好所問的問題,不要到時候詞不達意;適時,就是要選擇適當的時間去向別人請教,不能影響別人的工作;感謝,就是請教完後,要真誠地向人家表示感謝,必要時還可以回訪一下。總之,想要成為富翁的你,一定要多聽聽富翁們的建議。或者親自請教,或者看看他們的採訪傳記,或許某一句金玉良言可以讓你茅塞頓開,藉著這條梯子走向成功,收穫豐碩的財富果實。
珍視每一塊錢的猶太人從來不會因為所謂面子,而做無用的擺闊。他們認為,錢用來消費,或許大把大把地花,能夠買來快樂,買來舒服,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花得有價值。當用則用,當省則省才是正確的消費理念。
學會花錢,是致富的一個方面。看那些世界上的有錢人,因為他們最會掙錢,所以他們也是最會花錢的。精打細算,明白錢財該何去何歸才是富人的看家本領。在那些大賭場中,很多人隨意地大筆揮霍,這些人不是真正懂得運用金錢的人。而那些真正靠自己的努力成為巨富的人,是不會把錢白白浪費在明知道是無底洞的地方的。
對於一個高財商的人來說,金錢的積累是從每一個硬幣開始的。一個成功致富的人絕不會因為一塊硬幣的錢少而放棄它,在他們心理,他們知道任何一種成功都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沒有這種心態就不可能獲得更多財富。
一個人會不會花錢,跟錢少和錢多沒有關係,富人如果不控制住自己的慾望,隨意花錢,即使有再多的錢,也很快被揮霍掉,窮人雖然沒有資本,如果他能學會積累資本,慢慢地也會變得富有。錢少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抱怨無財可理,錢多的時候,人們又決定沒有必要去理財。
有錢,沒錢,錢多,錢少,都成了忽視理財的藉口,理財並不是富人的專利,錢少的人更需要合理地安排和規劃自己的支出,花好每一塊錢,增加自己的投資意識,儘量獲得高回報,使自己的財富增值。
世界上最流行這樣一種說法:猶太人是吝惜鬼。也就是說猶太人對金錢十分的吝惜。而他們卻感到高興,因為猶太商人對物品的斤斤計較和對金錢分分毫毫的計算,是商人職業的本能反應。
緊緊看住你的錢包,不要讓你的金錢隨意地出去,不要怕別人說你吝惜。你的錢每花出去一分錢都要有兩分錢的利潤的時候,才可以花出去。猶太人普通遵守的發財原則,那就是不要讓自己的支出超過自己的收入,如果支出超過收入便是不正常的現象,更談不上發財致富了。
人一生會有許多夢想,也就是有許多的人生目標。這些目標是實現大多都需要資金支持,否則就會成為泡影。因此人們期望自己的財富不斷地增值來支持自己達成心願,這確實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人生過程。因此,看緊自己的錢包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理財的第一步。
用錢生錢是一個不斷增值的過程。所以要讓錢不停的多起來,就應該把儘可能多的錢為自己所用。商人原則是,沒有錢的時候就借,等有錢了就還,不敢借錢是永遠不可能發財的。攢錢只會讓給你變得越來越貧窮,因為連他的思維也貧窮了;賺錢會讓人富有起來,因為這是一個富人的思維。記住,攢錢成不了富翁,只有學會賺錢才能變成富翁。
富人之所以越來越富,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關鍵在於富人知道怎樣去積累財富,知道怎樣積累的財富去為他賺更多的錢。所以我們要向致富,就要先學會花錢,學會像猶太人一樣把錢花在刀刃上。
別讓面子把錢袋掏空在商談中,在討論到有關價錢問題時,對金錢非常認真的。他們對每個有關價錢的問題,都會非常認真地考慮。在商場有這樣一句話,寧可一輩子只吃洋蔥,也不願為了面子飽餐一頓雞鴨魚肉,從而讓其他日子挨餓。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能過看到,越是沒錢的人,才越愛裝闊。這是一種心理疾病,越是沒錢的人,反而容易被人發現沒錢,他們害怕著,擔心著:他們肯定會笑話我的,所以當他們面對一件商品時,往往虛榮心考慮的更多,而實用性的面子就少,因此,自卑感使他們超越了自己的消費水平,大把揮霍使他們月月虧空。
從現在開始一定記住,不能因為有錢就隨意的揮霍,買一些壓根兒沒有用處的東西只會讓智者反而瞧不起。其實,大多數的有錢人都不會這麼做,他們能夠擁有今天的財富,勢必說明他們有一定的理財頭腦,很會花錢,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也不會無緣無故浪費錢財。
學會理財,是成為有錢人的一個必要條件。世界上最會賺錢的人,也是最會花錢的人,精打細算,不亂花錢,能夠正確的管理自己的經濟,這是有錢人的看家本領。窮人之所以在經濟上失敗,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忽視了管理自己的經濟的重要性。窮人或許在經濟上困窘,同時又找不到擺脫困窘的辦法,所以窮人對於自己的處境也很無奈,與此同時,他們又不願意被別人看出沒錢,因此窮人往往更容易擺闊。
窮人越是沒錢,反而越是愛要面子,反而忽略了錢該怎麼花。當窮人面對一件商品時,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往往較少地去考慮自己是否足以買下該商品而不影響生活,他們會屈從於虛榮心而勉強買下。於是,越是沒錢,越不喜歡低廉的商品,即使商品的性能很好,而且符合需要,也不考慮,這就是擺闊的表現,越擺闊就會越窮,形成一個貧窮的惡性循環
反觀那些有錢人,他們知道錢究竟是如何運轉的,他們對如何消費有著很明智的看法,對資金的來源和用途有著合理的規劃,或許他們一次性得會花很多的錢,但是他們清楚這些錢是如何花掉的,會換來什麼樣的享受。這種思維方式對一個人的資金積累有著積極的作用。
為將來的收入打算你今天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在為未來打算。而你將來的生活質量,當然要靠將來的財富數量來保證。因此,今天的你,其實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為將來的收入打算。但是,你都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呢?定期往銀行裡面存錢嗎?
很多人對於金錢有著錯誤的理解,認為少花,攢著,錢就會越來越多。事實上,在這個隨時都有可能爆發通脹的年代,攢錢是最不明智的一種做法,錢不是攢出來的,是掙出來的。要想讓小錢生大錢,應該讓它進入商品流通渠道,這樣才能使金錢增值,將來的收入才能得到保證。
一個人的理財觀念和金錢思維決定了他是否能夠擁有更多的財富,在我們周圍,已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錢不是靠攢才能越來越多,關注還是要掌握金錢這種工具,金錢除了用來消費,它更重要的是一種工具,讓它不斷去生錢,才能徹底改變貧窮的命運。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追求財富和理財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財務自由,要從日復一日的繁重工作中解脫出來,將來的收入不再為錢而工作。這告訴我們的道理是,讓每一塊錢替你打工,你將來的收入將會非常可觀,未來將來,現在你要讓手中的金錢成為下金蛋的雞,不斷地裝滿你的籃子,使你的錢財像潮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湧向你的錢包,使得你能有源源不斷的收入。
兒童發育,左右腦並重!
現今兒童學習壓力大,若不能平衡運用左、右腦的話,便很容易出現精神問題。父母在開始塑造孩子以前,對生命的看法必須先調教正確,生命的寶貴價值並不在於兒童的外觀或聰明與否,而是在於對生命本身的欣賞,縱使我們發現許多缺點,一個人的生命可以透過腦部 (思想) 或雙手 (行動) 來發揮他的個人價值,現代許多父母只發展兒童的聰明才智,而忽略性格和心理的健康,會導致兒童偏向自私自利,父母應發掘更多兒童生命的價值,多給予自尊和自信,縱然他們仍未達到父母的要求,並且不要小看孩子,避免他們用作逃避的藉口,更不要對他們採取放棄的態度,應著重他們性格及心理健康上的塑造,幫助孩子成為奮鬥、負責任、態度友善,願意合作的一份子,讓他們體會生命是活得有價值這個信念。
心理健康的基礎:平衡運用腦部
如兒童有頭痛的情況,家長必須注意,因為這就是精神病的先兆;若長期處於精神衰弱階段,最終也會變成嚴重精神病,所以家長應珍惜及留意孩子的腦部發展,幫助孩子如何平均運用,而不是強逼只在左腦來應付學業的需要。
逆境智能 ( AQ) 與心理健康
逆境智能就是指人遇到不愉快或困難時的面對能力,能力高者會靈活變通、鎮定面對,相反的只會手足無措。這種能力是可以透過長期訓練而提高的,兒童六歲便是開始訓練的最好時機,他們通過觀察父母面對事情的態度而獲得經驗,漸漸形成一種個人處事的模式,即情緒路徑,並隨個人成長被固定及強化,所以兒童時代成長的基礎跟個人心理健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影響成長的環境因素
(一) 太早決定事情的成敗
處於急促的時代步伐下,許多人會過早便對事情的成敗下一個結論,不願意堅持到底,或者常活在恐懼的心理下,以致心靈變得脆弱,所以父母應從小訓練兒童處事的態度,學習處事不驚,理智分析事情,以合適的態度來面對,給予兒童足夠的安全感亦是重要的一環。
(二) 讓兒童不成熟的自主
許多家庭為著環境因素,把孩子推向不成熟的長大,如年幼獨自上學,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但過程當中缺乏父母適當的指導,兒童只會模傚成人表面的行為,而內心仍是無知及缺乏理性的,如吸煙、賭博等,作為父母的,應多與子女作實質的探討來處理事情的態度,分享工作或生活上的例子,讓孩子逐步邁向真正的成熟。
塑造兒童的黃金時期
父母應把握這三個黃金時期,多給予正面的鼓勵和肯定,否則錯過後,很容易導致兒童自我放棄。
(一) 六歲──求變能力高
這年齡的兒童剛進入小學階段,自我中心強,學習脫離家庭溫室的保護,需要發展各樣不同能力,但因著模傚能力強,在各方面都會進步神速。
(二) 八歲──自尊心強
此階段非常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觀感,怕被責罵,但內在自尊心的力量會逼使兒童不斷進步。
(三) 十歲──喜愛與別人比較
若擅用此年齡喜愛比較的心,便可幫助他們誘發毅力去奮鬥和克服困難。
心理健康的來源:自尊和自信
自尊──自尊就是一個人自我的評價,認為自己是否值得被愛,自尊亦是直接影響個人成就的關,在過往歷史或現代生活中都可以證明,擁有高自尊的人必定能把握時機創造較高的成就,而低自尊的人面對機會亦會認為自己不能勝任,自我放棄。
自信──自信就是個人的能力被認定,越多能力被認定,人的自信相對亦提高。
一個人的自尊與自信的基礎奠定,都在於兒童時代父母所給予的肯定有重大影響,父母切忌把孩子塑造成以下三種性格。
(一)高自尊低自信
就是那些被寵壞的孩子,他們倚賴別人的愛護,而沒有建立自己的能力,以致被倚賴的人離去時,他們受到嚴重打擊,心理便出現問題。
(二)低自尊高自信
這些孩子認為自己並不可愛或沒有被愛,但卻奮鬥好學,建立自己的成就,但心裡卻充滿怨恨,時刻盼望向傷害他的人報復,或是抑鬱不歡,性格孤獨,以致心理並不健康。
(三)低自尊低自信
這些孩子因著家庭的特殊情況,如父母仳離,他們在自尊和自信方面沒有得到合適的塑造,造成低自尊和低自信,他們只學懂破壞來發洩,祈望別人也不能得到好的待遇。
人若能夠在情感、休閒 (遊戲) 及 工作 (學業)上 都感到愉快的話,才是擁有真正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基礎:平衡運用腦部
如兒童有頭痛的情況,家長必須注意,因為這就是精神病的先兆;若長期處於精神衰弱階段,最終也會變成嚴重精神病,所以家長應珍惜及留意孩子的腦部發展,幫助孩子如何平均運用,而不是強逼只在左腦來應付學業的需要。
逆境智能 ( AQ) 與心理健康
逆境智能就是指人遇到不愉快或困難時的面對能力,能力高者會靈活變通、鎮定面對,相反的只會手足無措。這種能力是可以透過長期訓練而提高的,兒童六歲便是開始訓練的最好時機,他們通過觀察父母面對事情的態度而獲得經驗,漸漸形成一種個人處事的模式,即情緒路徑,並隨個人成長被固定及強化,所以兒童時代成長的基礎跟個人心理健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影響成長的環境因素
(一) 太早決定事情的成敗
處於急促的時代步伐下,許多人會過早便對事情的成敗下一個結論,不願意堅持到底,或者常活在恐懼的心理下,以致心靈變得脆弱,所以父母應從小訓練兒童處事的態度,學習處事不驚,理智分析事情,以合適的態度來面對,給予兒童足夠的安全感亦是重要的一環。
(二) 讓兒童不成熟的自主
許多家庭為著環境因素,把孩子推向不成熟的長大,如年幼獨自上學,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但過程當中缺乏父母適當的指導,兒童只會模傚成人表面的行為,而內心仍是無知及缺乏理性的,如吸煙、賭博等,作為父母的,應多與子女作實質的探討來處理事情的態度,分享工作或生活上的例子,讓孩子逐步邁向真正的成熟。
塑造兒童的黃金時期
父母應把握這三個黃金時期,多給予正面的鼓勵和肯定,否則錯過後,很容易導致兒童自我放棄。
(一) 六歲──求變能力高
這年齡的兒童剛進入小學階段,自我中心強,學習脫離家庭溫室的保護,需要發展各樣不同能力,但因著模傚能力強,在各方面都會進步神速。
(二) 八歲──自尊心強
此階段非常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觀感,怕被責罵,但內在自尊心的力量會逼使兒童不斷進步。
(三) 十歲──喜愛與別人比較
若擅用此年齡喜愛比較的心,便可幫助他們誘發毅力去奮鬥和克服困難。
心理健康的來源:自尊和自信
自尊──自尊就是一個人自我的評價,認為自己是否值得被愛,自尊亦是直接影響個人成就的關,在過往歷史或現代生活中都可以證明,擁有高自尊的人必定能把握時機創造較高的成就,而低自尊的人面對機會亦會認為自己不能勝任,自我放棄。
自信──自信就是個人的能力被認定,越多能力被認定,人的自信相對亦提高。
一個人的自尊與自信的基礎奠定,都在於兒童時代父母所給予的肯定有重大影響,父母切忌把孩子塑造成以下三種性格。
(一)高自尊低自信
就是那些被寵壞的孩子,他們倚賴別人的愛護,而沒有建立自己的能力,以致被倚賴的人離去時,他們受到嚴重打擊,心理便出現問題。
(二)低自尊高自信
這些孩子認為自己並不可愛或沒有被愛,但卻奮鬥好學,建立自己的成就,但心裡卻充滿怨恨,時刻盼望向傷害他的人報復,或是抑鬱不歡,性格孤獨,以致心理並不健康。
(三)低自尊低自信
這些孩子因著家庭的特殊情況,如父母仳離,他們在自尊和自信方面沒有得到合適的塑造,造成低自尊和低自信,他們只學懂破壞來發洩,祈望別人也不能得到好的待遇。
人若能夠在情感、休閒 (遊戲) 及 工作 (學業)上 都感到愉快的話,才是擁有真正的心理健康。
從心理學觀點看兒童理財教育
和孩子直接討論錢吧!
不要自我設限,認為孩子太小,而不去做這件事。小時候不教孩子錢,等到孩子長大時,身為家長的你可能就等著去收拾爛攤子嘍!
大多數的人可能都認為自己平時就有和孩子討論錢這檔事。但是許多人往往陷入迷思,那就是只評論金錢而非給教育孩子甚麼才是金錢使用。
心理學家 Stephanie Newman 的這句話: Money messages invoke shame --Money lessons are empowering (只提錢,只會引發羞辱感,但是提供錢的教育卻能讓人更有能力) 為這個迷思提供最好的詮釋。
試想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常聽到這樣的對話?
"你怎麼這麼不會想,把紅包錢讓費在買遊戲點數卡? " "零用錢都敗光了嗎" "隔壁張太太的兒子好厲害喔,年紀這麼輕就有辦法買棟房子" "你看看舅媽的女兒真有辦法找到一個金龜婿,一輩子不愁吃穿 "
只提錢的比較性與評論性的隻字片語,往往都是主觀且帶有偏見,通常會帶給聽者帶來殺傷力,甚至是羞辱感、恐懼感與罪惡感。相反地跟孩子認真談錢,用客觀中性的角度談錢卻是建設性地,可以幫助孩子更有能力地面對未來的人生。
許多父母在談論金錢的時候,往往不自覺地把"金錢"、"成功"、"價值" ,這三件事劃上等號。這樣的談論往往會傷害孩子的自尊,無論你的孩子是五歲,十五歲或五十歲。負面的傷害,讓中性的金錢卻連結到負面的關係。因此如何小心有智慧地談金錢,的確是每個父母必修的一門課。
首先父母要先認知到一件事,那就是管理金錢本身就是一種技能,不是天生下來就會的。教導孩子金錢就好比教導孩子開瓦斯爐,騎腳踏車一樣。但是因為金錢在很多家庭中是個禁忌的話題,因此許多家長都選擇避而不談。而這樣的心態可能因此種下未來小孩犯下昂貴錯誤的因果。
要怎樣讓孩子在長大後能在財務上自我獨立,不做個月光族,啃老族,甚而是敗家子呢? 以下是心理學專家的建議:
1.找到適當的時機給孩子適合他年紀的金錢教育。
父母親可以藉由導入選擇的概念作為開始。 比方說可以問孩子,這個玩具你喜歡是藍色還是紅色的呢? 選擇的過程事實上就是在教導孩子當他選擇A的同時,就代表他同時也選擇放棄B。像這樣提供孩子可接受選項的結構性選擇題,可以幫助小孩在決策行為上更加成熟。同時也幫助孩子在花費上做出對金錢數字的衡量判斷。除了有助於決策外,孩子也可藉此學習預算的概念。 當孩子想要買的東西超出父母所提供的額度時,他得要學著在有限的預算內學習做出最佳決定。
2.教導孩子,引導孩子,訓練孩子,但絕不是幫他們做。
如同中國諺語所云: 給魚,只能餵飽一次,給釣竿,他可以一輩子不愁吃魚。對於金錢教育亦是如此,父母親要做的是教導孩子如何更聰明地賺錢,花費以及存錢。而不是鉅細靡遺地告訴他們怎麼做,或甚至是幫他們做。
3.站在協助者的角色,而非提供者的角色。
如果孩子每次一沒錢,就只會伸手要錢,而父母親也每次二話不說都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他永遠都學不會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4.教孩子關於金錢如何使用,而非是對金錢的評論。
很多人常把金錢與成功畫上等號,但事實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然而大人往往小孩面前所透露的隻字片語,往往有意或無意地灌輸了這種想法,而深埋在孩子未成熟的心靈上。 因此,一旦孩子在長大時,面對金錢處理出現挫敗時,往往導致他們連結到自己的失敗,而忽略了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金錢議題。
不要自我設限,認為孩子太小,而不去做這件事。小時候不教孩子錢,等到孩子長大時,身為家長的你可能就等著去收拾爛攤子嘍!
大多數的人可能都認為自己平時就有和孩子討論錢這檔事。但是許多人往往陷入迷思,那就是只評論金錢而非給教育孩子甚麼才是金錢使用。
心理學家 Stephanie Newman 的這句話: Money messages invoke shame --Money lessons are empowering (只提錢,只會引發羞辱感,但是提供錢的教育卻能讓人更有能力) 為這個迷思提供最好的詮釋。
試想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常聽到這樣的對話?
"你怎麼這麼不會想,把紅包錢讓費在買遊戲點數卡? " "零用錢都敗光了嗎" "隔壁張太太的兒子好厲害喔,年紀這麼輕就有辦法買棟房子" "你看看舅媽的女兒真有辦法找到一個金龜婿,一輩子不愁吃穿 "
只提錢的比較性與評論性的隻字片語,往往都是主觀且帶有偏見,通常會帶給聽者帶來殺傷力,甚至是羞辱感、恐懼感與罪惡感。相反地跟孩子認真談錢,用客觀中性的角度談錢卻是建設性地,可以幫助孩子更有能力地面對未來的人生。
許多父母在談論金錢的時候,往往不自覺地把"金錢"、"成功"、"價值" ,這三件事劃上等號。這樣的談論往往會傷害孩子的自尊,無論你的孩子是五歲,十五歲或五十歲。負面的傷害,讓中性的金錢卻連結到負面的關係。因此如何小心有智慧地談金錢,的確是每個父母必修的一門課。
首先父母要先認知到一件事,那就是管理金錢本身就是一種技能,不是天生下來就會的。教導孩子金錢就好比教導孩子開瓦斯爐,騎腳踏車一樣。但是因為金錢在很多家庭中是個禁忌的話題,因此許多家長都選擇避而不談。而這樣的心態可能因此種下未來小孩犯下昂貴錯誤的因果。
要怎樣讓孩子在長大後能在財務上自我獨立,不做個月光族,啃老族,甚而是敗家子呢? 以下是心理學專家的建議:
1.找到適當的時機給孩子適合他年紀的金錢教育。
父母親可以藉由導入選擇的概念作為開始。 比方說可以問孩子,這個玩具你喜歡是藍色還是紅色的呢? 選擇的過程事實上就是在教導孩子當他選擇A的同時,就代表他同時也選擇放棄B。像這樣提供孩子可接受選項的結構性選擇題,可以幫助小孩在決策行為上更加成熟。同時也幫助孩子在花費上做出對金錢數字的衡量判斷。除了有助於決策外,孩子也可藉此學習預算的概念。 當孩子想要買的東西超出父母所提供的額度時,他得要學著在有限的預算內學習做出最佳決定。
2.教導孩子,引導孩子,訓練孩子,但絕不是幫他們做。
如同中國諺語所云: 給魚,只能餵飽一次,給釣竿,他可以一輩子不愁吃魚。對於金錢教育亦是如此,父母親要做的是教導孩子如何更聰明地賺錢,花費以及存錢。而不是鉅細靡遺地告訴他們怎麼做,或甚至是幫他們做。
3.站在協助者的角色,而非提供者的角色。
如果孩子每次一沒錢,就只會伸手要錢,而父母親也每次二話不說都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他永遠都學不會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4.教孩子關於金錢如何使用,而非是對金錢的評論。
很多人常把金錢與成功畫上等號,但事實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然而大人往往小孩面前所透露的隻字片語,往往有意或無意地灌輸了這種想法,而深埋在孩子未成熟的心靈上。 因此,一旦孩子在長大時,面對金錢處理出現挫敗時,往往導致他們連結到自己的失敗,而忽略了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金錢議題。
有錢難買幼時貧
有錢難買幼時貧”是美學大師朱光潛的至理名言,其中包含的深刻的哲理是:兒童時期家境貧寒是人生難得的歷練,而生活過分富有、過於舒適未必是好事,往往會對其成長十分不利,世界球王貝利喜得貴子,有記者賀道:“看他長得多壯,今後會成為像你一樣的體育明星。”貝利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有可能成為一個優秀運動員,但決不會有我這樣的成就。因為他很富有,缺乏先天的競爭意識。而我小時候卻非常窮。”貝利從自己成長的道路總結出的道理確實是真知灼見。
富裕的隱憂
當今孩子們的家庭生活水準比父母兒童時代提高了許多。父母們辛勞工作,有的是在拚命賺錢,有一個非常通俗的理由:“還不是為了孩子!”是啊,誰也不願意自己的下一代再過苦日子,不希望貧困永遠伴隨著我們。然而您是否想過,當家庭富裕了之後,孩子的生活過於富有、過於舒適,而又缺乏勤勞勤儉、艱苦奮鬥和正確的理財的教育,對他們來説意味著什麼?
近年來“校園大戶”令人憂慮。一些家長成了“大戶”,孩子也學著父母的樣子一擲千金。他們口袋裏常裝著比同儕異常多的錢,面對名目繁多、琳瑯滿目的小食品,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不管多貴,毫不在乎。他們與同學比著花錢,幾百元錢吃一頓飯,上千元錢去一次卡拉OK廳,常常成為向同學炫耀的資本。有個孩子帶著幾個同學到他父親常去的一個飯店吃飯,要了一桌飯菜,酒足飯飽之後,他把小嘴一抹,胸脯一挺,對服務員説:“給我爸打個電話,讓他送張支票來吧!”真把那位服務小姐驚得目瞪口呆。
也有許多父母並不是“大戶”,但出於疼愛孩子、怕孩子受委屈的心理,自己省吃儉用也要儘量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在孩子身上花錢從不吝嗇。這樣用金錢和物欲孕育出的孩子,小小年紀想的就是怎樣吃好、穿好、玩好,而學習好壞無關緊要,因為家長已經為他們安排好了未來,他們可以盡情地享受父母用辛勤的汗水為他們創造的一切,無需再做什麼努力了。這樣的孩子怎麼會有責任心?怎麼會有對未來的使命感?
一項對2000餘名未成年犯和1000餘名普通未成年人的調查顯示,未成年犯犯罪前的零花錢明顯高於普通未成年人。他們的零花錢越多,去歌舞廳、遊戲廳、網吧、洗浴中心等“兒童不宜”場所的比例越高。由於缺乏正確的金錢觀,不懂科學使用金錢,一些孩子便採用不正當手段獲取金錢。調查表明,在所有犯罪類型中,因為搶劫、盜竊等與“錢”有關的罪名而鋃鐺入獄的佔到全部未成年犯的70%以上,遠遠高出其他犯罪類型。
富而不奢的育人之道
明智的父母,絕不會讓孩子把家庭的財富作為自己炫耀的資本。一些名人生活富有,但他們在對孩子的培養上則十分注重節儉教育,不使孩子因家庭的富有而産生任何的優越感。
最令人驚嘆的是美國的首富洛克菲勒,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10億美元財産的大富翁,但其子女的零用錢卻少得“可憐”。他家帳本扉頁上印著孩子零用錢的規定:7-8歲每週30美分;11-12歲每週1 美元;12歲以上每週3美元。零用錢每週發放一次,要求子女們記清每一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領錢時交父親檢查。帳目清楚,用途正當,下周增發5美分;反之減少。洛克菲勒認為,“過多的財富會給自己的子孫帶來災難。”
英國女王的長孫威廉一齣生,就被冊封為英國歷史上第42位王位繼承人。為此威廉必須接受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他制訂的特殊培訓。威廉10歲時就放棄了豪華的宮廷生活去學校住宿就讀,每隔3周才回家一次,一學期只有9英鎊的零花錢。據説,他幼年時使用的嬰兒車還是30多年前父親用過的那一輛,玩具也是父親當年玩過的木頭玩具,節日禮物均為廉價物品。威廉小王子在一所私立寄宿學校上學,和其他190個同學完全一樣地學習和生活,吃的是粗茶淡飯,與7個同學同住一間集體宿舍……英皇室給孩子創造了一個脫離富有的環境,為的是讓未來的接班人從小體驗平民生活,與普通人一樣經受鍛鍊、健康成長。
這些富而不奢的育人之道,確實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深思。
以儉養德,科學理財
古人曾有過這樣一句名言:“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司馬光在對他的兒子司馬康的教育中,對這句話做了詳細的解釋。他説,各種道德品質都不能離開儉。因為儉才能沒有過多的慾望,才能不被身外之物所支配,才能依正道做人,至少也可以做到謹慎小心,節約開支,避免犯罪。所以説,“儉,德之共也”。而生活奢侈,就會慾望越來越多,這是沒有止境的,這樣就會貪圖富貴,走上邪路,招來災禍。這樣的人,當了官就會貪贓受賄,不當官也可能偷搶犯罪,最後都是敗家喪身。所以説,“侈,惡之大也”。
我們説“有錢難買幼時貧”並不是讓孩子去過“苦行僧”生活,而是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繼承中華民族勤勞儉樸、艱苦奮鬥的美德,學會合理消費、科學理財的本領,這是給孩子的永久的財富。
生活節儉在富裕家庭似乎很難做到,這裡關鍵在於父母的價值觀念和言行。媒體曾道過參加上海舉辦的全球《財富》論壇的IT業巨頭,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西服革履,高貴奢華,而是身著T恤,極其隨便的普通人打扮,以致記者所追逐的卻是一個總裁的隨從,而鬧出笑話。也就是説,儘管擁有財富,未必一定表現出來。父母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儉樸,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精打細算來教育孩子。而且,即使是富裕家庭,很少有一夜之間暴富的,許多父母乃至祖輩都經歷了創業初期的艱苦奮鬥。父母應當告訴孩子自己過去曾經窮困和歷經的艱辛,讓孩子明白勞動創造財富的道理,以及無論做什麼工作,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泥瓦匠,也可以經過奮鬥創造輝煌。
在經濟條件不寬裕的家庭裏,不要恥于和孩子談錢,更不必“打腫臉充胖子”,對孩子隱瞞家庭的貧困。當父母為家庭生計而發愁的時候,稍有心計的孩子是感覺得到的。父母有必要告訴孩子自己的收入,讓孩子不要和別人攀比。如果孩子堅持要買一件名牌衣服,父母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他“家裡買不起!”同時教育孩子懂得要使生活過得更好,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將來要靠自己自食其力。
當孩子面對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和生産、銷售廠家名目繁多的促銷活動的時候,需要作出符合自身情況的判斷和選擇;當孩子欲用自己手中的錢購物的時候,需要再三考慮購買的必要性,對商品的價格、品質等等進行考量。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在得到物有所值的商品的同時,所獲得的還有分析和辨別能力的提高。而且,一個有正確的理財觀念的人,就不會因為金錢而迷失自己,就能夠避免在花花世界裏不知如何自處。
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培養艱苦奮鬥的品質對於孩子自立於社會十分重要。美國著名喜劇演員戴維·布瑞納中學畢業時,父親送給他一枚硬幣作為禮物,並囑咐孩子:用這枚硬幣買一張報紙,一字不漏地讀一遍,然後翻到廣告欄,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去闖一闖。後來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維·布瑞納回首往事時,認為那枚硬幣是父親送他的“最好禮物”。
不可否認,現代孩子生活其中的商品經濟社會是一個金錢社會,富有是人們的嚮往和追求,但並不意味著成為金錢和財富的奴隸。中國諺語説“學問勤中得,富裕儉中來”。要把孩子培養成有志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教育不可或缺。
富裕的隱憂
當今孩子們的家庭生活水準比父母兒童時代提高了許多。父母們辛勞工作,有的是在拚命賺錢,有一個非常通俗的理由:“還不是為了孩子!”是啊,誰也不願意自己的下一代再過苦日子,不希望貧困永遠伴隨著我們。然而您是否想過,當家庭富裕了之後,孩子的生活過於富有、過於舒適,而又缺乏勤勞勤儉、艱苦奮鬥和正確的理財的教育,對他們來説意味著什麼?
近年來“校園大戶”令人憂慮。一些家長成了“大戶”,孩子也學著父母的樣子一擲千金。他們口袋裏常裝著比同儕異常多的錢,面對名目繁多、琳瑯滿目的小食品,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不管多貴,毫不在乎。他們與同學比著花錢,幾百元錢吃一頓飯,上千元錢去一次卡拉OK廳,常常成為向同學炫耀的資本。有個孩子帶著幾個同學到他父親常去的一個飯店吃飯,要了一桌飯菜,酒足飯飽之後,他把小嘴一抹,胸脯一挺,對服務員説:“給我爸打個電話,讓他送張支票來吧!”真把那位服務小姐驚得目瞪口呆。
也有許多父母並不是“大戶”,但出於疼愛孩子、怕孩子受委屈的心理,自己省吃儉用也要儘量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在孩子身上花錢從不吝嗇。這樣用金錢和物欲孕育出的孩子,小小年紀想的就是怎樣吃好、穿好、玩好,而學習好壞無關緊要,因為家長已經為他們安排好了未來,他們可以盡情地享受父母用辛勤的汗水為他們創造的一切,無需再做什麼努力了。這樣的孩子怎麼會有責任心?怎麼會有對未來的使命感?
一項對2000餘名未成年犯和1000餘名普通未成年人的調查顯示,未成年犯犯罪前的零花錢明顯高於普通未成年人。他們的零花錢越多,去歌舞廳、遊戲廳、網吧、洗浴中心等“兒童不宜”場所的比例越高。由於缺乏正確的金錢觀,不懂科學使用金錢,一些孩子便採用不正當手段獲取金錢。調查表明,在所有犯罪類型中,因為搶劫、盜竊等與“錢”有關的罪名而鋃鐺入獄的佔到全部未成年犯的70%以上,遠遠高出其他犯罪類型。
富而不奢的育人之道
明智的父母,絕不會讓孩子把家庭的財富作為自己炫耀的資本。一些名人生活富有,但他們在對孩子的培養上則十分注重節儉教育,不使孩子因家庭的富有而産生任何的優越感。
最令人驚嘆的是美國的首富洛克菲勒,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10億美元財産的大富翁,但其子女的零用錢卻少得“可憐”。他家帳本扉頁上印著孩子零用錢的規定:7-8歲每週30美分;11-12歲每週1 美元;12歲以上每週3美元。零用錢每週發放一次,要求子女們記清每一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領錢時交父親檢查。帳目清楚,用途正當,下周增發5美分;反之減少。洛克菲勒認為,“過多的財富會給自己的子孫帶來災難。”
英國女王的長孫威廉一齣生,就被冊封為英國歷史上第42位王位繼承人。為此威廉必須接受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他制訂的特殊培訓。威廉10歲時就放棄了豪華的宮廷生活去學校住宿就讀,每隔3周才回家一次,一學期只有9英鎊的零花錢。據説,他幼年時使用的嬰兒車還是30多年前父親用過的那一輛,玩具也是父親當年玩過的木頭玩具,節日禮物均為廉價物品。威廉小王子在一所私立寄宿學校上學,和其他190個同學完全一樣地學習和生活,吃的是粗茶淡飯,與7個同學同住一間集體宿舍……英皇室給孩子創造了一個脫離富有的環境,為的是讓未來的接班人從小體驗平民生活,與普通人一樣經受鍛鍊、健康成長。
這些富而不奢的育人之道,確實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深思。
以儉養德,科學理財
古人曾有過這樣一句名言:“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司馬光在對他的兒子司馬康的教育中,對這句話做了詳細的解釋。他説,各種道德品質都不能離開儉。因為儉才能沒有過多的慾望,才能不被身外之物所支配,才能依正道做人,至少也可以做到謹慎小心,節約開支,避免犯罪。所以説,“儉,德之共也”。而生活奢侈,就會慾望越來越多,這是沒有止境的,這樣就會貪圖富貴,走上邪路,招來災禍。這樣的人,當了官就會貪贓受賄,不當官也可能偷搶犯罪,最後都是敗家喪身。所以説,“侈,惡之大也”。
我們説“有錢難買幼時貧”並不是讓孩子去過“苦行僧”生活,而是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繼承中華民族勤勞儉樸、艱苦奮鬥的美德,學會合理消費、科學理財的本領,這是給孩子的永久的財富。
生活節儉在富裕家庭似乎很難做到,這裡關鍵在於父母的價值觀念和言行。媒體曾道過參加上海舉辦的全球《財富》論壇的IT業巨頭,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西服革履,高貴奢華,而是身著T恤,極其隨便的普通人打扮,以致記者所追逐的卻是一個總裁的隨從,而鬧出笑話。也就是説,儘管擁有財富,未必一定表現出來。父母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儉樸,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精打細算來教育孩子。而且,即使是富裕家庭,很少有一夜之間暴富的,許多父母乃至祖輩都經歷了創業初期的艱苦奮鬥。父母應當告訴孩子自己過去曾經窮困和歷經的艱辛,讓孩子明白勞動創造財富的道理,以及無論做什麼工作,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泥瓦匠,也可以經過奮鬥創造輝煌。
在經濟條件不寬裕的家庭裏,不要恥于和孩子談錢,更不必“打腫臉充胖子”,對孩子隱瞞家庭的貧困。當父母為家庭生計而發愁的時候,稍有心計的孩子是感覺得到的。父母有必要告訴孩子自己的收入,讓孩子不要和別人攀比。如果孩子堅持要買一件名牌衣服,父母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他“家裡買不起!”同時教育孩子懂得要使生活過得更好,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將來要靠自己自食其力。
當孩子面對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和生産、銷售廠家名目繁多的促銷活動的時候,需要作出符合自身情況的判斷和選擇;當孩子欲用自己手中的錢購物的時候,需要再三考慮購買的必要性,對商品的價格、品質等等進行考量。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在得到物有所值的商品的同時,所獲得的還有分析和辨別能力的提高。而且,一個有正確的理財觀念的人,就不會因為金錢而迷失自己,就能夠避免在花花世界裏不知如何自處。
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培養艱苦奮鬥的品質對於孩子自立於社會十分重要。美國著名喜劇演員戴維·布瑞納中學畢業時,父親送給他一枚硬幣作為禮物,並囑咐孩子:用這枚硬幣買一張報紙,一字不漏地讀一遍,然後翻到廣告欄,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去闖一闖。後來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維·布瑞納回首往事時,認為那枚硬幣是父親送他的“最好禮物”。
不可否認,現代孩子生活其中的商品經濟社會是一個金錢社會,富有是人們的嚮往和追求,但並不意味著成為金錢和財富的奴隸。中國諺語説“學問勤中得,富裕儉中來”。要把孩子培養成有志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教育不可或缺。
第二线优质股不难找
要在股市赚钱,你必须遵守一个原则:你所买的,必须是好股,而买价必须便宜。
一只股票,无论怎样好,如果价格太高,也不可买进。因为价值被高估的股票需要更长的时间,价值才能追上价格。而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浪费金钱的人,不可能致富。
劣股一概不买
你的资金无论多么雄厚,总是有限的,要致富,必须让你有限的资金,赚取最高的回酬。投资者只应买价值被低估的好股,其理至明。
至于劣股,我的原则是一概不买,理由是前途难以预测。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买股份就是参股做生意,参股于你无法预测其前途的生意,愚不可及。
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先保本,后赚钱,惟有能保本,才能赚钱;如果连“本”都不保,还奢谈什么赚钱?所以股神巴菲特的第一个投资原则是不赔本,第二个原则是不忘第一个原则。
所有投资都有风险,而股票投资风险尤高。所谓“高风险”只不过是指亏本的机会高过赚钱的机会而已。
2因素造成“高风险”
“高风险”基本上是由两个因素造成:
第一个因素是一些投资本质上(By Nature)风险就较高,例如股票投资本质上就比产业投资的风险高。这是投资者无法改变的事实。
第二个因素是投资者多数缺乏遵守一些最简单的投资铁则的意志力。铁则之一就是非好股不买,铁则之二就是非价廉不买,铁则之三就是坚持长期投资。
如果能做到低价买好股作长期投资,股票投资的风险其实相当低,回酬相当丰厚(不亚于产业)。而投资也是件轻松愉快的事。
冷眼方程式:反向+成长+时间=财富,实际上就是三铁则的体现。如能身体力行,很难不赚钱。
二线优质股风险低回酬高
为什么我建议大家选购第二线优质股?因为我认为大部分蓝筹股,其股价已反映其价值,有者价值已被高估(本益比20倍以上),违反了“只买价值被低估股票”的原则。
至于劣股,价格虽低廉,却犯了“前途无法预测”的投资大忌,风险太高,也买不得。只有第二线优质,还有不少价值被低估,买进作为投资,风险低回酬高,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故我主张大家买第二线优质股。
我在“如何发掘第二线优质股”(2月20日)一文中,提出第二线优质股必须具备的5个条件,许多读者认为这类股票难找,大家觉得难找是因为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热门股,热门股的价格早已充分反映其价值,价值被低估者寥寥可数,要找符合5个条件的股票,自然是难之又难。如果大家把注意力转移至交投较为稀少的股项,你会发现,具备5个条件的第二线优质股,不会少过一百家。
不买太过冷门股票
所谓“交投较为稀少”的股票,是指每天成交量虽不高,但仍买得到的股票。我不主张买太过冷门的股票,因为太过冷门,买卖都难,资金容易被困,动弹不得。例如石矿化学(RC1)是一只第二线优质股,在1令吉60仙的水平,价值肯定是被低估,但如果你买进10万股的话,要脱手难之又难,如果不是其母公司美佳第一出价2令吉10仙,将其私有化的话,小股东可能长期被困,所以,我主张只买虽然不是热门,但每天最低限度还有数万至十数万股成交量的第二线优质股,原因在此。
多元电子力争上游
你还是认为“交投较为稀少”的第二线优质股难找吗?让我随手举一个例子,多元电子工业有限公司(Multi-Code Electronics Industries (M) Berhad,简称Multi-Code,工业股)就是一只符合所有5个条件的第二线优质股。
第一,有合理的盈利:多元电子过去2年的每股净利为2010:21.16仙,2011:19.48仙。到2012年7月31日为止财务年的首2季,每股净利已达12.10仙,预料下半年将高过上半年,全年每股净利不难达到25仙,符合“有合理盈利”这个条件。
第二,有合理的股息:该公司上一个财务年派发5仙的免税股息(分两期派发,每期2.5仙),今年已派中期股息3仙,预料年终股息仍为3仙,全年股息预算为6仙(免税),以目前1令吉10仙的股价计算,周息率为5.5%,(每1000令吉的投资每年可以取得55令吉的免税股息),比银行定期存款利息更高。预料跟着盈利的上升,股息亦将逐步提高。
第三,现金流平稳:去年现金增加1000多万令吉,现金流入平稳。在今年1月30日第2季结账时,手头有1231万令吉的现金,仅欠银行720万令吉,对销之后,手头净现金为511万令吉,而在720万令吉的负债中,长期负债(1年以后才摊还)占571万令吉,在现金流入平稳的情况下,财政情况可谓极佳。
第四,本益比低:以目前1令吉10仙的股价,去年19.48仙的每股净利计算,本益比为5.6倍。今年的每股净利如果能达到25仙的话,预期本益比仅为4.4倍,可谓偏低。(我的要求是本益比8倍以下)。
第五、有成长潜能:该公司过去2个财务年每年的营业量约为1亿令吉,净赚率约为9%。该公司最近与国产车公司签订一项为期5年,价值1亿2500万令吉的合约,每年供应2500万令吉的车灯给国产车,由今年4-5月开始。今后每年的营业量将增加2500万令吉至1亿2500万令吉。如果仍能保持9%的净赚率的话,全年净利可望增至1125万令吉,以该公司4440万1股的资本计算,每股净利可望达到25.3仙,比上一年增加30%。
符合“有成长潜能”条件
再看远一点,该公司的成长将来自:
⑴ 福士伟根将在大马装配更多新车,该公司已于数月前跟多元电子接触,接洽供应部份配件。
⑵ 国产车正与该公司洽购更多电子配件。
⑶ 该公司不断的研发新产品,例如正在研发无需车匙就可以开门的感应器。这种装配通常只用在高价车上,多元电子希望大众化价格的汽车亦能采用。
⑷ 该公司将发展至东合其他国家,首期目标锁定印尼和泰国,并预定到2016年时成为一个区域性的车辆电子配件供应厂商。
以上是该公司董事经理在4月2日受财经日报专访时透露的资讯。
所以,多元电子符合“有成长潜能”这个条件。
重视研发
多元电子是一家车辆配件制造公司,为什么不叫“车辆配件公司”,却叫“多元电子”呢?
原来该公司专门制造由电子操控的车辆配件。该公司避重就轻,不与普通车辆配件制造商竞争,而专注于一类难度较高竞争较少的配件,同时极重视研发工作,这是很好的蓝海政策。
生产车辆电子配件
该公司的产品主要为由电子操控的遥控警报器、中央防盗锁、电子操控车窗、退车感应器、电子启动器、车匙、车灯、综合后灯等。
这家具有超过20年历史工厂设在新山的车辆电子配件专门制造商,一向盈利可观,不幸的是在约5年前被人取出超过4000万令吉的现金。该公司正在采取法律行动追讨,此案在审讯中,故不能评述。不过,此事无损于该公司的赚钱能力,该公司亦已注销全部款项,若追讨成功,将属“额外收入”。现在该公司已走出此事件的阴影,在财务和营业上,都是一家健全的公司——属第二线优质股。
多元电子只是逾百家第二线优质股之一而已。
如果你勤做功课的话,你会发现更多值得投资的第二线优质股,又何必去冒高风险买劣股呢?
一只股票,无论怎样好,如果价格太高,也不可买进。因为价值被高估的股票需要更长的时间,价值才能追上价格。而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浪费金钱的人,不可能致富。
劣股一概不买
你的资金无论多么雄厚,总是有限的,要致富,必须让你有限的资金,赚取最高的回酬。投资者只应买价值被低估的好股,其理至明。
至于劣股,我的原则是一概不买,理由是前途难以预测。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买股份就是参股做生意,参股于你无法预测其前途的生意,愚不可及。
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先保本,后赚钱,惟有能保本,才能赚钱;如果连“本”都不保,还奢谈什么赚钱?所以股神巴菲特的第一个投资原则是不赔本,第二个原则是不忘第一个原则。
所有投资都有风险,而股票投资风险尤高。所谓“高风险”只不过是指亏本的机会高过赚钱的机会而已。
2因素造成“高风险”
“高风险”基本上是由两个因素造成:
第一个因素是一些投资本质上(By Nature)风险就较高,例如股票投资本质上就比产业投资的风险高。这是投资者无法改变的事实。
第二个因素是投资者多数缺乏遵守一些最简单的投资铁则的意志力。铁则之一就是非好股不买,铁则之二就是非价廉不买,铁则之三就是坚持长期投资。
如果能做到低价买好股作长期投资,股票投资的风险其实相当低,回酬相当丰厚(不亚于产业)。而投资也是件轻松愉快的事。
冷眼方程式:反向+成长+时间=财富,实际上就是三铁则的体现。如能身体力行,很难不赚钱。
二线优质股风险低回酬高
为什么我建议大家选购第二线优质股?因为我认为大部分蓝筹股,其股价已反映其价值,有者价值已被高估(本益比20倍以上),违反了“只买价值被低估股票”的原则。
至于劣股,价格虽低廉,却犯了“前途无法预测”的投资大忌,风险太高,也买不得。只有第二线优质,还有不少价值被低估,买进作为投资,风险低回酬高,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故我主张大家买第二线优质股。
我在“如何发掘第二线优质股”(2月20日)一文中,提出第二线优质股必须具备的5个条件,许多读者认为这类股票难找,大家觉得难找是因为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热门股,热门股的价格早已充分反映其价值,价值被低估者寥寥可数,要找符合5个条件的股票,自然是难之又难。如果大家把注意力转移至交投较为稀少的股项,你会发现,具备5个条件的第二线优质股,不会少过一百家。
不买太过冷门股票
所谓“交投较为稀少”的股票,是指每天成交量虽不高,但仍买得到的股票。我不主张买太过冷门的股票,因为太过冷门,买卖都难,资金容易被困,动弹不得。例如石矿化学(RC1)是一只第二线优质股,在1令吉60仙的水平,价值肯定是被低估,但如果你买进10万股的话,要脱手难之又难,如果不是其母公司美佳第一出价2令吉10仙,将其私有化的话,小股东可能长期被困,所以,我主张只买虽然不是热门,但每天最低限度还有数万至十数万股成交量的第二线优质股,原因在此。
多元电子力争上游
你还是认为“交投较为稀少”的第二线优质股难找吗?让我随手举一个例子,多元电子工业有限公司(Multi-Code Electronics Industries (M) Berhad,简称Multi-Code,工业股)就是一只符合所有5个条件的第二线优质股。
第一,有合理的盈利:多元电子过去2年的每股净利为2010:21.16仙,2011:19.48仙。到2012年7月31日为止财务年的首2季,每股净利已达12.10仙,预料下半年将高过上半年,全年每股净利不难达到25仙,符合“有合理盈利”这个条件。
第二,有合理的股息:该公司上一个财务年派发5仙的免税股息(分两期派发,每期2.5仙),今年已派中期股息3仙,预料年终股息仍为3仙,全年股息预算为6仙(免税),以目前1令吉10仙的股价计算,周息率为5.5%,(每1000令吉的投资每年可以取得55令吉的免税股息),比银行定期存款利息更高。预料跟着盈利的上升,股息亦将逐步提高。
第三,现金流平稳:去年现金增加1000多万令吉,现金流入平稳。在今年1月30日第2季结账时,手头有1231万令吉的现金,仅欠银行720万令吉,对销之后,手头净现金为511万令吉,而在720万令吉的负债中,长期负债(1年以后才摊还)占571万令吉,在现金流入平稳的情况下,财政情况可谓极佳。
第四,本益比低:以目前1令吉10仙的股价,去年19.48仙的每股净利计算,本益比为5.6倍。今年的每股净利如果能达到25仙的话,预期本益比仅为4.4倍,可谓偏低。(我的要求是本益比8倍以下)。
第五、有成长潜能:该公司过去2个财务年每年的营业量约为1亿令吉,净赚率约为9%。该公司最近与国产车公司签订一项为期5年,价值1亿2500万令吉的合约,每年供应2500万令吉的车灯给国产车,由今年4-5月开始。今后每年的营业量将增加2500万令吉至1亿2500万令吉。如果仍能保持9%的净赚率的话,全年净利可望增至1125万令吉,以该公司4440万1股的资本计算,每股净利可望达到25.3仙,比上一年增加30%。
符合“有成长潜能”条件
再看远一点,该公司的成长将来自:
⑴ 福士伟根将在大马装配更多新车,该公司已于数月前跟多元电子接触,接洽供应部份配件。
⑵ 国产车正与该公司洽购更多电子配件。
⑶ 该公司不断的研发新产品,例如正在研发无需车匙就可以开门的感应器。这种装配通常只用在高价车上,多元电子希望大众化价格的汽车亦能采用。
⑷ 该公司将发展至东合其他国家,首期目标锁定印尼和泰国,并预定到2016年时成为一个区域性的车辆电子配件供应厂商。
以上是该公司董事经理在4月2日受财经日报专访时透露的资讯。
所以,多元电子符合“有成长潜能”这个条件。
重视研发
多元电子是一家车辆配件制造公司,为什么不叫“车辆配件公司”,却叫“多元电子”呢?
原来该公司专门制造由电子操控的车辆配件。该公司避重就轻,不与普通车辆配件制造商竞争,而专注于一类难度较高竞争较少的配件,同时极重视研发工作,这是很好的蓝海政策。
生产车辆电子配件
该公司的产品主要为由电子操控的遥控警报器、中央防盗锁、电子操控车窗、退车感应器、电子启动器、车匙、车灯、综合后灯等。
这家具有超过20年历史工厂设在新山的车辆电子配件专门制造商,一向盈利可观,不幸的是在约5年前被人取出超过4000万令吉的现金。该公司正在采取法律行动追讨,此案在审讯中,故不能评述。不过,此事无损于该公司的赚钱能力,该公司亦已注销全部款项,若追讨成功,将属“额外收入”。现在该公司已走出此事件的阴影,在财务和营业上,都是一家健全的公司——属第二线优质股。
多元电子只是逾百家第二线优质股之一而已。
如果你勤做功课的话,你会发现更多值得投资的第二线优质股,又何必去冒高风险买劣股呢?
教孩子理財有撇步
教孩子理財有撇步 零用錢怎麼給?如何培養理財習慣?
富饒的物質生活,使得不少現代孩子不愁吃穿,養成花錢如流水的習慣,再加上多數人成長過程中缺乏完整的理財教育,因此成年後都缺乏正確的理財觀念及知識。
家長應以身作則
「理財」和每個人或每個家庭都密不可分,撇開未來學校教育是否能正確規劃的理財課程,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理財觀的養成才是奠定孩子理財概念的基礎,尤其父母是孩子仿效的對象,對金錢的態度深深影響著孩子如何看待金錢,因此應該以身作則,將正確的理財方式及金錢價值傳達給孩子,讓孩子培養正確的理財習慣。
零用錢幾歲給比較合適?
了解教孩子理財的重要性,大多數的父母都贊成要提早落實小孩的理財教育,但是究竟應該在孩子多大時灌輸他們金錢的概念比較適合?瑞士銀行前產品策略暨顧問服務處副總裁、著有《孩子學理財的第一本書》等書的財經作家楊偉凱建議,兒童從國小開始已逐漸掌握邏輯思考方法,如事物的因果、歸類,加上此時也都具備基本的數學、買賣交易概念,正是切入學習理財的好時機,不過,從孩子上幼稚園開始,可先培養基本數數觀念,當外出購物時,可帶著孩子去付帳,藉由實務教育,讓他親身體驗其中的交易過程,給多少錢、付多少錢;上了小學後,孩子會有自己的需求,想買小東西,此時也比較有基本金錢觀念,這時父母便可導入理財概念,給予零用錢讓他們學習,掌控儲蓄,比較合適。
給予零用錢step by step
給予零用錢是培養孩子學習金錢價值觀與金錢規劃的基礎,但是必須有條件給予,楊偉凱彙整出4大步驟:
1.定期定量
固定時間給予,如小學每個一周、國中每2周、高中每個月;大學一學期給一次。剛開始給予時間不要間隔太長(如一個月)如果零用錢有含括生活費,必須事先說明。此外,建議不要以父母收入比例給予零用錢,給的量可以是小學50元、國中100元、高中200元,各階段距離不要跳太遠,視家庭經濟狀況微調。
2.鼓勵儲蓄
開始給零用錢後,必須跟孩子說明「零用錢的目的是什麼?」一旦給了零用錢,家長除了生活必需品及過節可以額外買禮物給孩子外,其他想要的花費孩子必須要花自己的錢,學習存到高金額就能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概念。一方面教育儲蓄觀,另一方面訓練延後滿足的觀念。
3.要求記帳
楊偉凱認為,有了記帳習慣後,不僅能了解錢從哪裡來,又花到哪裡去,還可以藉此學會當資源有限時,該如何分配、管理的能力。開始給零用錢後,要求小孩將每一筆支出都要記下來,如果帳本數字和實際金額不符合,則以減少下一次零用錢金額作為警惕。
4.定期檢視花費行為
孩子學會記帳之後,家長應定期與他討論帳本,藉此更清楚小孩的理財性格、想法,進而找到循循善誘的機會。此外,在訓練的過程中,父母要有堅持的態度,千萬不要因為小孩提早花完零用錢就心軟而給錢,或答應額外支付買禮物的錢,應該讓孩子了解,當財務透支時,就必須學會忍耐,而非伸手要錢。
孩子常常指使菲傭,怎麼辦?
Q:最近我發現,我的孩子常會指使家中菲傭做這做那,做得不稱他的意,甚至還開口罵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我自認對菲傭很尊重,但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態度?我該怎麼處理才好呢?
A:菲傭勤奮的表現,的確分擔我們不少家務,減輕許多生活上的壓力,不過,菲傭與家中幼兒間的互動關係,可能會產生一些非預期的影響。
孩子以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對待菲傭,令人擔心的不只是不禮貌的態度,而是對孩子日後待人接物上的影響。要讓孩子與菲傭間建立相互尊重又不失職守的關係,需透過家長從中協調與安排。您可以這樣做:
一、時時警惕自己對待菲傭的肢體語言與語氣:
由於語言的隔閡及對家務處理的不同標準,以致父母常需反覆說明工作內容,看在孩子的眼裡可能就變成挑釁或責難,進而模仿成對待菲傭的態度。因此,父母要時提醒自己注意與人溝通時的口氣與態度,以避免造成這種學習模式。
二、在菲傭處事不力時,謹慎處理:
為顧及孩子的自尊,我們大都會在單獨的場合責罰孩子,而面對菲傭時也須如此。由於雇主雙方均需適應彼此的行事方式,難免會出現誤差,為避免孩子模仿,要儘量私下溝通或以說明性口吻來表達,切勿以誇張的表情顯露不滿。
三、不要讓菲傭做孩子該做的事
菲傭照顧孩子無微不至,反而減少孩子的學習機會,導致自理能力明顯減退。因此須依孩子的能力,明確規範菲傭不得代理孩子應自行完成的生活事項,將可有效避免過度代勞或孩子態度傲慢的問題。
另外,菲傭除扮演照顧孩子的角色外,還可與孩子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如:菲傭唸英文故事書給孩子聽、讓孩子陪菲傭一起去購物、親子共玩時可邀請菲傭一起加入、菲傭生日時帶孩子一起去挑禮物…等,都可讓孩子深刻感受到您對菲傭的重視,孩子自然也會以尊重的態度來對待菲傭了。
父母應扮演引導而非做到好的角色
讓孩子們通過用勞力去實現目的的生活經驗會讓他們很有成就感,同時,也能從賺錢不易的切身體會中懂得併珍惜勞動所得的每一份回報。這樣,孩子們每花一分錢都會多些思考,會更懂得把金錢運用在最值得的地方,這對孩子們一生的金錢觀會有很正面的幫助。
1、父母支持獨立——鼓勵孩子從小嘗試打工,讓他們享受勞動成果
在美國,家庭不論貧富,總是讓孩子在不同階段的生活中學習獨立,以及養成“用勞力換取所得”的觀念。因此,大多數美國父母的孩子們很習慣打工,小至在家洗碗、掃地或幫鄰居作臨時保姆,大到給其他學生做家教等等,只要是可以賺錢的活兒,都會鼓勵孩子去做。在學校裡,校方也會讓學生在一些特定的活動中學習、體驗諸如募款之類的公益活動。例如,在每年的感恩節,童子軍們就會外出籌募經費。在美國,經常會看到拿著手工餅乾或慈善餐券到住宅區按門鈴兜售的小朋友。
2、讓孩子自己安排零用錢——幫孩子提早有計劃的儲蓄和消費
一般而言,大部分美國人對錢沒有“銅臭”的思想,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美國的父母認為憑勞動獲得收入是一種生活教育,即使出生在富有家庭也不能有坐享其成的觀念,應該有勤奮工作的意願和自我要求的責任感。他們鼓勵孩子從小就工作掙錢,教導小孩通過正當手段賺取收入並且學習如何理財。
3、教導孩子面對慾望——用自己賺的錢買心愛的東西更有成就感
孩子們是充滿好奇的,特別是在玩具店裡,琳瑯滿目的新奇玩意兒真讓人難以抗拒。當孩子向你投以渴望眼神時,父母親不必拒絕說:“不買,太貴了!家裡已經有好幾個了!”來制止孩子的慾望。在專家看來,這時可以把玩具從架子上拿下來,告訴孩子這樣東西的價錢是多少,再問問他:“你打算怎麼得到它?”之後,幫著孩子一起計劃怎樣存錢來購買。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量力而為,有計劃地消費並且懂得珍惜得來不易的東西。
4、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讓孩子“看得到”父母理財的好習慣
現在的消費和儲蓄的方式改變了,孩子們不容易看到父母親如何處理金錢。專家認為,家長們可以提供孩子們“看得到”的理財習慣,比如:把旅遊基金存在玻璃罐子裡,帶著寶貝們一起體會“積沙成塔”的成就感。同時,家長們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為了金錢而爭執,免得讓孩子們從小對金錢形成負面的印象。
5、學習“給予”的快樂——帶著孩子學習如何發揮金錢的價值,幫助他人
教導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不只是教他們怎麼“得到”財富,更應教他們如何“給予”,讓金錢的價值不只體現在滿足慾望,還要成為幫助他人的手段。
孩子該擁有ipad?
三歲的品超天天纏著爸爸希望能擁有一台ipad。到了生日那天,爸爸拿出ipad送給了品超,品超開心的抱著爸爸一直親。等到品超睡了,媽媽板起臉,抱怨爸爸為什麼買這麼貴重的禮物。爸爸被媽媽罵了一頓,不知道該如何在滿足孩子心願的同時還該注意什麼。
【爸媽不可有求必應】
正處探索世界的孩子,對於新事物充滿了好奇,也正因為如此,類似ipad這種新科技產品果然吸引了孩子眼光。比起電腦需要打鍵盤用滑鼠才能使用,ipad平板電腦只要用手指頭點點拉拉就能使用,果然成為學齡前孩子喜愛的玩具之一。想要擁有一台,自己玩個過癮,也就不難想像了。
不過,理性了解孩子對新科技產品的渴望,不代表一定要遂其所願。一個東西的價值,可不一定只建築在需要或是想要而已。如果只要是孩子想要的,家長就義無反顧的買下來,短期而言孩子獲得滿足,對爸媽感到信賴。但是長期來說這卻不是好事,既延緩了孩子對物品與金錢的對價關係學習,也相對延後了孩子學理財的起點。
【建立金錢價值】
從學習發展的角度來說,剛出生的孩子什麼都不懂,隨著年齡增加,身體發展也從肌肉群的發展到理解力、邏輯力的養成。從三歲前沒有數字觀念,到之後學會計數,慢慢建立金錢觀念,進而了解每個物品都有價格。孩子的學習進程,說起來容易,但在一旁協助的爸媽做起來可不簡單!
如果爸媽在教導孩子認識金錢的過程中稍稍有一點不夠堅持,為求快快打發,而輕易順從孩子心願,那麼孩子將永遠沒有開始學習的機會。以品超想要的ipad來說,雖然每一款的價格不同,但是最便宜也要接近萬元,早已經遠遠超出這個年齡孩子「玩具」的價格帶。
【生活中學理財】
對於品超提出的這個希望,爸媽可以先評估這台機器的用途,如果純粹只拿來滿足孩子玩憤怒鳥的「玩樂需求」,那麼除了直接拒絕外,也可以轉個彎變成生活理財教育的應用題:
首先,先與孩子溝通這個玩具太貴,可以透過買其他便宜玩具達到玩樂的效果。而當孩子了解了其中價差以後,卻仍期望擁有ipad時,就可以考慮加入簡單的基本對價觀念進行教育。
例如說,與孩子約定要買可以,但必須之後的半年都不能買玩具、吃速食店。或是未來的一年裡,阿公阿媽給的錢都必須交給爸媽,不能自己使用。透過必須增加勞務、減少其他消費的方式,讓孩子從生活中實際體會到買貴的東西就是要比平時多付出,進而了解金錢運用的更多實戰經驗,建立起正確金錢觀。
最後,順帶一提,科技產品夾帶多媒體聲光效果,容易讓孩子迷戀其中,父母除了在金錢教育上可藉科技產品作為生活教材外,也要重視科技產品帶來孩子身體的影響。眼科醫師就警告,孩子的眼睛還在發育,不宜過早讓孩子緊盯小螢幕。如果真的要讓孩子使用ipad、iphone,最好等孩子3歲以後再讓孩子使用,而且每天的「螢幕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眼睛才不會受傷。不過還是建議父母多與小孩互動,直接看、聽、聞、嚐、觸摸去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
你是哪类股票投资者?
大马股票交易所负责为股票投资者保管股票的机构,叫中央存票处(CDS),从中央存票处的户头数目,就可以窥见大马股票投资者的人数。
根据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有限公司2011年年报,在2011年杪时,中央存票处共有420万个户头。
但是,其中可能有重复(一个人拥有超过一个户头),所以,真正在股市中直接买卖股票者(不包括通过购买单位信托间接参与股票投资的人),相信少过420万人。
我们不知道重复户头的数目,假设有四分之三的投资者只拥有一个户头,那么,直接参与股市的人就有300万人。
假如你将这300万股市中人加以分类的话,你会发现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游击型 打了就走不理盈亏
“游击型”投资者一听到消息就冲进去购买,赚了一点或是亏了一点,都马上脱售,绝不恋栈。
通常我们称这类“打了就走”的人为投机者,英文叫Day Traders的,就是指此类当天搞定的股票投资者。
此类投资者的特征是:
⑴视股票为货物,通过不断买进卖出赚钱。
⑵既然是货物,则“货如轮转利路通”,所采取的是薄利多销的策略,每次所赚不多,但胜在交易频仍,累积起来,利润亦极可观。
⑶既然是货物,则重要的是有利可图,货物的素质反而不那么重要了。所以,这类型投资者对股票的基本面,是否有价值,也不屑一顾。
也不想知道所持的是好股还是坏股,对他们来说,会起的就是好股;不会起的就是坏股。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会不会起。
没有人知道在300万股市大军中,“游击队员”占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占绝大多数,也许高达八、九十巴仙!
第二类:尴尬型 随波逐流不亏不盈
他们不是投机者,因为他们也重视基本面,但自己不做功课,只靠从“耳语”中所得到的资料作出投资决定。也没有主见,只以别人的意见为依归,他们是典型的“追随者”(followers),随波逐流,跟在群众后面走。
庄子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东海有一种鸟,叫“意怠”,在飞行时,总是跟在别的鸟的后面,休息时总是挨着别的鸟,不敢独处。吃东西时,总是吃别的鸟留下的残食,不敢跟别的鸟抢食。靠着“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绪”就是剩余的东西),所以才能做到“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庄子“山木篇”)。
这类投资者在别人买了以后才敢买,别人卖了以后才甘愿卖。在时间上,他们往往是中、长期投资者,他们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只要有钱,长期收藏,买股票一定能赚钱,他们忘记了,如果所收藏的是垃圾股的话,收得越久,亏得反而越多,如果公司破产,他们的股票可能一文不值。这类投资者的投资成绩也很尴尬。
在股市中投资十年、八年,结算一下,可能只得个不盈不亏。
但跟十赌九输的第一类投资者相比,“尴尬型”投资者已属赢家。
第三类:严肃型 做足功课长线投资
严肃的价值投资者,是基本面的忠实信徒。他们的特征是:
⑴做很多功课,深入研究企业的基本面,定力非凡,绝不买没有基本面支撑的烂股,他们的哲学是不打没有把握的仗,投机者赚到钱,他为他们高兴,绝不妒嫉,因为他知道这种钱不是他赚的;他知道自己没有赚这种钱的本领,所以,当别人投机“仙股”赚个盘满钵满时,他完全不动心。
买股票如合股做生意
⑵他们念念不忘他买的是公司的股份,买股份就是跟别人合股做生意,他的投资成败,决定于公司的成败,不是决定于股价。如果他所投资的公司,盈利年年增加,他的股份价值会与日俱增,他最终一定赚钱;如果他所投资的公司,年年亏蚀的话,他的股份价值必然每下愈况,最后可能化为乌有。所以,他很关心公司的业绩,不大理会股价的起落。
⑶这类投资者多数是反向思维者,在熊市中买进;在牛市中脱售。别人极端恐惧时,就好像2009年初次贷金融海啸时那样,他大量买进。他敢于买进,是因为他是以“价值”为准绳,不是以股价为准绳。
勇敢趁低买进回酬丰
他了解股票的价值,他知道要创办一家成功的企业,并非易事。
假如要创办一家这么成功的公司需要投资30亿令吉,还要花上20年的时间才能做到,现在由于金融海啸引发的恐惧,人们不计成本,胡乱抛售其股票,使整家公司的市值(股价×股数=市值),跌到10亿令吉以下,他在股市买进有关公司的股票,等于以三分之一的价格买进有关公司的股份,同时可以节省20年的时间,为什么他不要买?为什么不敢买?他于是独排众议,在股市中购买有关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取得丰厚的回酬。
不要忘记,他的丰厚回酬是在什么也没有做的情况下取得的。
⑷这类投资者多数是长期投资者,他知道做生意赚钱,需要时间,没有捷径可抄,也不可能一蹴即成。生意是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经营,才有可能赚到钱。一项建屋计划,由买地到新屋保证期结束,需要5年;种油棕要3年才开始结果,即使开一间药剂店,也要守上三、两年,顾客群建立起来了,才有钱赚。今天投资,明天就赚钱,不是没有,只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不长久。他选择长期投资,其实就是给时间,让企业按部就班的经营,为他赚取利润。
须贴身跟踪企业进展
⑸他贴身跟踪企业进展,他知道,商场如战场,商战激烈,经营过程中面对许多的挑战,如果掌舵人无法应对环境的考验,企业也可能失败。
作为股东,他必须关注企业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企业走向失败,即使亏蚀,他也退股(把股票卖掉),绝不恋栈。如果他继续投资下去,他会亏得更多。但是,如果企业盈利年年上升,又派发可观的股息(高过定期存款利息),他也可能永远不卖,除非是股价被高估的离谱,不值得投资下去。
只有第三类型投资赚钱
至于以上三类投资者,那一类投资方式较好,是争论性的课题。我们与其去作无谓的争论,倒不如多花点时间去思考,那一种方式较有把握赚钱,更加实际。
并没有确实的统计数字,证明那一种方式有更高的把握赚钱,但我向股票经纪所作的抽样调查,以及现实的例子,显示第一类投资者的方式,长期操作,能赚钱的少之又少,也许不到三分之一。
第二类“尴尬型”投资者的投资成绩,参差不一。但很少有超越大势表现。
把握“做生意”机会
真正在股市赚钱,而且可以赚到很多钱的,绝对是第三类投资者。
其实这一类投资者,与其说他们是“投资者”,倒不如说他们是生意人,他们其实是在做生意,只是把生意交给专业人士去经营,他们并不参与管理而已。
他们的投资,成功或失败,决定于他拥有股份的公司的成败,并不是决定于股市或股价的起落。
许多打工仔投诉没有做生意的机会,这是很大的错误。在大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多达940家,所经营的生意,行行都有,你每天都有机会买进他们的股份,参股做生意的机会每天都存在,怎能说“没有机会”?
股市没免费午餐
尽管940家公司良莠不齐,但不可能筛选不出十家八家值得你投资,而股价又合理的公司,让你参股。
如果你找不到,是因为你根本不肯花时间去做功课而已。
股市没有免费的午餐,机会只会找上肯用功研究的人。
如果你进入股市,胸无大志,只想赚一点快钱的话,用那一种方式都无所谓。
如果你想通过股票投资,累积财富,使你有能力送儿女进最好的大学,是退休后财务自主,度有尊严的晚年,那么,除了第三种方式之外,别无他途。
我在股市投资40年,以上是我的经验谈,也是肺腑之言。
2013年4月9日星期二
股票伴我老
“你还有投资股票吗?” 大多数人都认为股票投资风险高,即使是在职之人,也会被烧伤。有稳定的收入,烧伤了生活不受影响,退休之人没有收入,老本亏光了晚景肯定凄凉。故一股人都认为退休人士不适合搞股票。 股市中人,十之八九以亏本收场,幸存者仅十之一、二,难怪他们对股市没有好感。 买产业收租作为养老金,乃一般人之最爱,因产业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保值功能,至於股票,波动大,风险高,不能给人们安全感;故选择股票为投资工具的银发族,少之又少。 将资金全投入股市 我认同产业比股票更稳定的说法,但我认为理想的投资工具,除了稳定性之处,还应具备变现性高,容易融资及有更高回酬机会等特点,而这是产业所缺的。 我在十多年前将在吉隆坡的几间店铺卖掉,将资金全部投入股市,知道的朋友,都不以为然,然而我始终没有后悔过,因为我从股票投资所取得的回酬,远非产业所能望其项背。 从事股票投资三十多年,我依然不认为股票投资“危险”。 百分之九十的股市中人亏本,是因为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在“玩”股票,“玩”就是投机,投机形同赌博,十赌九输,理所当然。 只有百分之十的人赚钱,因为只有百分之十是认真的投资者。 大部份人只相信眼睛看得到的东西,对于看不到,只能想像得到的东西,多数缺乏信心。 买产业心里较踏实 他们相信产业,因为他们亲眼看到稳如磐石的建筑物;至於股票所代表的有形资产,如园丘、机器、厂房……,他们少有机会看到,只能想像得到,想像中的东西,当然不比目睹的可靠。所以,买产业,他们心里踏实,买股票,他们总是觉得不实在。 假账的发生,更加深了他们的疑虑。 他们不信任年报所提供的资讯,又叫他们如何相信股票可以成为很好的投资? 假如你有二万令吉,让你选择购买一英亩油粽园,或是购买二万股某只油棕股票,我敢肯定一百个人中,有九十九个选择油棕园,只有一个选择股票,而那一个人就是我。 实际上,你若以每股一令吉的价格买进这只股--捷博(Cepat),等於你以一万令吉买进一英亩油棕,比以二万令吉直接买一英亩油棕园便宜一倍。 想像不如眼见真实 然而以二万令吉买进的油棕园,你亲眼看到每一棵树,心里自然感到踏实;至於捷博的二万英亩优良的油棕园(另有七千四百英亩待种农业地),远在沙巴,投资者很难想像这些油棕园是什么样子的。 你以一万令吉买进一万股捷博后,实际上你已拥有二万英亩中的一英亩,但这一英亩何在?你感到模糊。 想像的到底不如眼见的真实,所以他们宁可放弃捷博股票而选择价格高一倍的二万令吉一亩的油棕园。 其实,只要以下列简单的公式:“油棕股票市价×股数÷所拥有油棕面积=每亩油棕买价”就可以计算出以市价买油棕股,等於购买油棕园的每亩价格,再跟目前东西马油棕园的转手价相比,就可以算出你所买油棕股的价格是否合理。 购买油棕股比亲自种油棕有更多的好处。上市种植公司拥有东西马最优良的农业地,雇用最有经验的人才来整理,故产量较高。 种油棕,要等三年才开花结果,五年后才看到利润;上市公司的油棕园都是在丰收中的,马上可以享受股息,何必等三、五年?更何况油棕股涨价后较易套现,不像油棕园,资金长期被套牢。 所以,我宁愿买种植股,不原亲力亲为种油棕。 好股如好友不离不弃 我有一位印度朋友,在担任园丘经理时,独沽一味,累积了不少优质种植股,现在年逾八旬,股息源源而来,晚年生活无忧,谁说股票不适合退休人士投资? 人的一生,有如春夏秋冬,青年时春耕,中午时夏耘,然后退休时才有秋收,晚年乃能冬藏。 我们在青、中年时打拼,积极投资,累积优质股,老年时股息源源而来,我们将无后顾之忧。 好股如好友,不离不弃,陪伴我们渡过黄金岁月。
订阅:
博文 (Atom)